食字部:真味 白粥

食字部:真味 白粥

六十五年歷史的老粥舖添財記,於農曆新年前已光榮結業,引來一陣欷歔,因為我們都知道在講求效率的今日,誰都寧願在飯煲、電爐上一啪按鈕,不用睇火,粥便快速煲成,但得出的卻是無米味,攪兩下即成稀水,形神俱欠。有誰還肯為一碗毛利不多的粥,花大半天時間,用明火慢慢煲,只為那綿、稠、清、香味道,這口反璞歸真的味道,實在難得。
粥底背後,豈只白米加水,美味關鍵是在於心機和火候。這些仍堅持真材實料用明火煲的老粥店實在不多,幸好還有他們。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劉永發

23:00 皮蛋生油醃米

爆魚腩會令魚香味更出,因用銅煲的關係,火燄超過兩呎高,是以店內經常見到火光熊熊。

夜闌人靜,走過喧鬧的旺角街頭,來到街市內的熟食中心,各食肆已經打佯,清靜的環境傳來一陣拉閘聲,這時才是蔡覺東(阿東)一日的開始。今年三十歲的阿東是妹記第三代負責人,每晚十一時,當別人準備入睡時,他便要開舖,為的是那一大鍋「新鮮滾熱辣」的粥底。「一般煲粥底只需兩至三小時,我們的粥因加入魚湯,所以要煲上六小時,魚味才會越煲越出。半夜煲粥,客人早上便食到最新鮮的。因為魚粥放得久會有腥味,粥又會生水,品質會有影響。」
傳統上,老粥舖用新舊米溝成的中國絲苗米,新米膠質重,舊米有咬口,昔日老粥舖有不成文規定,老闆會親自到米行試米,將新米與舊米溝出黃金比例後,便由米行定期供米。自米行式微,舊米難尋,妹記亦已轉用越南絲苗米。「近年越來越多米行的老掌櫃退休,懂溝新舊米的人已經不多,加上舊米貨源不穩定,質素難控制。」米變,但方法不變。他端來一桶米,米內放了搓碎過的皮蛋及生油,先醃個多小時,是煲粥古法,據說當白米接觸到鹼性的皮蛋後會軟化,可以令米煲起來較香和不黏底。

24:00 明火煲爆米花

阿東將一個跟人身高相若的大煲注滿水後,開猛火,待水滾後落米,水和米的比例大約五比一,一次約煲24斤米,過程簡單得有點意外。別以為落米後可稍作休息,這時才是最關鍵時刻,要即時用長達六呎的不銹鋼棒翻滾粥鍋,以免出現焦底,否則粥底一燶,整桶粥便要作廢。「火夠猛,米才易爆花,半開的米胎將膠質流進水裏,煲出來的粥比飯煲的膠感更重,米香更濃,才能做出粥綿效果。」他邊攪動邊說。

02:00 加奶白色大魚湯底

滾粥最重要是粥底,妹記做的粥底,巧妙在於用魚湯底煲粥,是由妹記始創人、阿東的祖母妹姐所創。妹姐是順德人,順德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當地盛產河鮮,生滾魚粥更享負盛名,阿東說,她用的是在家鄉的煲粥方法。
米落水後便放入豬骨,這時阿東便要分身做魚湯,用中火將魚煎至出油,全程用中火,不可煎得過熟,否則鮮味減半,再加入水滾約兩小時便成奶白色的魚湯。「豬骨可以令粥更甜,魚則是主角,我們會用多骨的魚熬湯,因為肉質較鮮甜。以前我們用鰂魚,但因供應不穩定,近年已轉用大魚,熬至見奶白色,粥才會香濃,並帶有稠滑的口感,和魚腩等配料味道最配合。」

07:00 廿年銅煲滾魚腩

妹記位處熟食中心內,每天天未亮,他們便到樓下街市的相熟海鮮檔取鯇魚,即取即劏,用傳統生滾方法帶出魚鮮味。廣東粥有生滾粥和老火粥之分,妹記做的是前者,先煮好一大鍋粥底,待有客人落單時,便舀一勺粥倒在小鍋,加入配料,生滾至材料熟即成。早上七時開舖,粥底已大功告成,遠遠見到一列銅煲陣,相當壯觀。
妹記是少數仍保留用銅煲滾粥的粥檔,銅煲以前在大牌檔非常流行,阿東父親蔡指邦說,用銅煲滾出來的粥,味道和現時大多數粥店用的不銹鋼煲是兩碼子的事。「不銹鋼煲傳熱太慢,鋁煲又太易穿底,滾粥最好用是銅煲,傳熱快又耐燒,我們爐火猛,用銅煲一燒粥就滾,滾魚腩、魚片、豬膶等最好,能保持嫩滑感,不會過熟,有微妙的化學作用。」妹記用的是從陸炳記訂做的銅煲,黃銅煲身紅銅煲底,取其黃銅硬淨襟撞,紅銅耐火襟燒。看看這些銅煲,煲身凹陷變形,底端燒到黑漆漆,像久經歷練般的老人。「這裏有好多銅煲都用了超過廿年,由我阿媽那代一直用到現在,燒穿了再拿去補,不捨得丟。」
蔡指邦說,因銅煲易燶,所以好講求師傅經驗,廚房大多是由他和入行逾半世紀的張師傅輪流坐鎮。張師傅同樣是順德人,和妹姐同輩,在妹記做了三十多年。在多年訓練下,不消兩分鐘已滾好一碗魚腩粥,繁忙時間兩個爐更要同時開着,每日可煮過百碗,簡直忙到無停手。收到柯打後,張師傅先燒熱銅鍋,加入少許油,然後爆香大葱及鯇魚腩,灒少許酒去腥,超過兩呎高的火光頓時一現,再加入魚湯粥滾一會,最後粥在銅煲中傾倒而下,便完成一碗熱騰騰的生滾魚腩粥。「先爆魚腩令魚香味更出,但要小心拿揑火候,一不留神,爆得過火便會燒焦,粥便會有燶味,不好吃。」說罷,他抹一抹汗,便繼續埋首滾粥去了。

魚腩粥 $34 一上桌便揚起一陣魚鮮的香氣,米已經熬得化了,入口清甜,非常香糯。

魚片肉丸粥 $40 肉丸採用肥瘦比例恰當的肉,調味後以手搓撻成丸,口感爽嫩;魚片切得細薄,令粥味更香濃。

魚皮 $22 自家製,但製作過程麻煩,要出力洗淨魚皮和去清皮下的魚肉;撈勻豉油和熟油的鯇魚皮伴上大量薑絲和葱絲,淨食爽口,送粥一流。

魚腩粥的誕生

1.
一開舖,要先清洗和人身高相若的大煲,粥有時會黏實煲底,要用力洗擦才可。

2.
注滿水後開猛火,待水滾後落米,水和米的比例大約為五比一,一次約煲24斤米。

3.
落米後,用長達六呎的不銹鋼棒翻滾粥鍋,以免出現焦底,之後要定時留心情況,不時攪拌。

4.
將魚煎至出油,全程用中火,不可煎得過熟,再加水滾約兩小時便成奶白色魚湯。

5.
魚因已煲至溶爛,要用紗布隔去渣,慢慢倒進粥底內。

6.
煲粥底的最後半小時,加入事先浸發的腐竹,增加香滑口感。

7.
妹記有地理之便,魚腩粥所用的鯇魚,是阿東臨開舖前到樓下街市魚檔買的,即買即劏,保證入貨新鮮。

8.
在廚房坐鎮的張師傅先燒熱銅鍋,加入少許油,爆香大葱及鯇魚腩,灒少許酒去腥,加入魚湯粥滾一會,魚腩粥便完成。

靚粥秘訣

妹記用越南絲苗米多年,米內放了搓碎的皮蛋及生油,先醃個多小時令白米軟化,煲起來較香和不易黏底,是煲粥古法。

除了魚外,還加入用鋼煲裝着、約重五斤的豬骨,煲起來粥底才會更鮮甜。

魚特別選用多骨但肉甜的大魚,要先煎香,再加水熬兩小時,見奶白色才收貨。

這些銅煲是由妹姐沿用至今,銅煲好處是傳熱快兼耐燒,令魚腩、魚片等仍能保持嫩滑,不會過熟,有微妙的化學作用。

數十年只賣粥

昔日的生滾粥店,一般以大牌檔形式經營,妹記亦不例外。從前妹記是躲在旺角黑布街的鐵皮檔,後來政府收牌,才搬往熟食中心,母傳子,再由孫承繼,至今已做了四十多年。隱身在裝潢簡陋、沒有空調的熟食中心,多年來只靠風扇散熱,對街坊和遊客而言,反而是一種風味。店內數十年生滾粥款式不變,種類不多,賣的粥以魚腩、魚片、肉丸、及第及牛肉等為主,多年來只獨沽一味賣粥,自製的魚皮亦只是小伴菜,近年應食客要求,才兼賣奶茶等飲料。「我們人手不夠,好難兼顧其他食物。做粥舖好辛苦,半夜要煲粥,一直忙到下午兩、三點才收工,沒時間休息,毛利又不多。」蔡指邦嘆氣說。
事實上,他們曾試過在上環街市開分店,延長營業時間兼做晚市,最後均是失敗告終。「那時真是做到病,要在這裏煲定粥底,再用車運往上環街市分店賣,那處又無人流,捱了半年多,頂不住便結業。粥舖多做早、午市,夜晚客人寧願食小菜,我們還是專心做粥,最重要是保持質素。」訪問當天,平日下午三時關門的妹記,粥在一時多已沽清,不少食客「摸門釘」,這碗別有風味的魚粥,的確迷倒不少識貨之人。

妹記生滾粥品

地址:旺角花園街市政大廈四樓熟食中心11-12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