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數匡筐:填海改變香港風水格局

術數匡筐:填海改變香港風水格局

政府發表了新一年的施政報告,其中在開闢新土地以供發展上,比起以往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第一項,是在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落腳點興建人工島,加上大嶼山北岸新填海區,形成一個商業旅遊物流的紐帶,計劃中此區將發展成西面從澳門及珠海進入香港的西大門。而政府也會在東涌市之西填海,增加東涌住宅面積,以應付人口增加的壓力。
第二項,正如筆者之前在其他專欄中曾經提議過,是一項重要及較長遠的發展,就是在大嶼山之東面,香港島西的交椅洲附近興建一個較大面積的人工島,面積約一千四百公頃,作為未來30年的發展中心地區,區內發展會包括住宅、商業及所有社區設施,很有可能發展成為另一個九龍及香港市區。這個人工島將會以大橋與大嶼山及港島連接,看起來就好像是用大橋把海港包圍成一個圈。

建港珠澳大橋 增口舌爭拗

現在所建的港珠澳大橋,正在赤鱲角機場之東,落腳於一個134公頃左右的人工島,在風水上的計算,這位置和赤鱲角機場一樣,同是在維港之西面而非西南方,西為兌卦,兌主是非、口舌、爭鬥,所以自從1998年啟德機場搬遷後,由於飛機每日在赤鱲角機場升降頻密而動了此方位,也變動了香港的政局,日漸演變成爭鬥不絕,所以選址在西面方位建港珠澳大橋,在風水的角度看,是會增加香港政局的口舌爭鬥,宋代風水書《地理新書》有云:「右(西方)有長道謂之白虎」,港珠澳橋就正正是通西方之長道。而西方兌卦之象為「貨」,為「貿易爭拗」。因此,大橋雖然會增加政治爭拗,但在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更多外地商品貿易的機會。

新建成的郵輪碼頭若能帶旺該區,將能化解大橋的凶煞。

香港始終是福地,另一邊啟德舊機場改建了郵輪碼頭,如果郵輪數目能夠增多,發展適宜,帶旺這一帶的活動,是可以配合風水卦氣而化解這大橋之凶煞。若要增強力量,本欄建議在此方建一個大型海上水景噴水池。在實用方面,可以作為旅遊景點;在風水計算上,是有利於香港,可以使本港之經濟有進一步的發展,不會像現在停滯不前。
香港整體的風水格局,正如已故前輩術數家吳師青指,本是一個天市垣格局(風水上即商業大都會格局),但是自然環境上,香港這天市垣格局並不是完美,因為在西南方西博寮海峽方向是直穿南中國海,中間沒有島嶼遮擋。風水上,對這種格局稱為水大無收,即是朝這方的水沒有兜收,西南方是坤卦,坤主民,即是指一般的市民,現象就是當流年飛星轉變觸動時,居住在香港的市民,會大批遷移,遷出和遷入皆可。
如果大嶼山的人工島真的可以落實建成,到時候有橋樑把人工島、大嶼山及港島連在一起,這些橋樑及人工島會形成像一個城牆一樣的效應,包圍了香港的外港,形成一個大明堂,此改變可以使本港的經濟活動增加而財富更會積聚,有利香港市民。
但是,要真正落實,由規劃到決定、至批准動工,可以想像必是非常緩慢,以現在的龜速進行,這人工島方案建成起碼要二十年,所以如果政府真要改善民生,此計劃應盡快實行。
至於施政方案內有關地下城等規劃,下期再續。

施政報告中開闢土地成重要一環。

市民大批遷入例子:

1949年國共內戰後大批國民黨人及軍隊逃至香港
1956年國內運動開始,有人不滿而逃至香港
1973年文革尾聲時,有大批人游水到香港,港府當時用抵壘政策
1975年後大批越南船民到香港
2006年左右,則是九七回歸前移民外國之香港人回流香港

市民大批遷出例子:

1965年暴動之不安,使不少上層人士移民離港
1985年中英談回歸,之後數年,有不少人移民外國

profile:蔣匡文

術數大師王亭之首徒嫡傳、香港大學博士、建築師、專欄作家、風水顧問及客座專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