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除了是赤口之日,也是沙田馬場賽馬日。
香港人愛馬,多是因為一個星期總有兩日,要追看十幾隻馬競速爭勝,或與身家性命財產有關,或與身份名譽地位有關。十二年才一次的馬年,會令你更愛馬嗎?
馬不一定只是贏錢工具,藝術家馬興文說:「馬很具靈性,很容易跟人相處,所以喜歡畫馬。」
記者:黃碧珊、陳慧敏
攝影:陳永威、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出世,13歲獨個兒跑到英國念中學與大學,23歲回流香港後沒選擇留港打拼,跑到人生路不熟的上海創業,漸在中國及世界各地打響名堂,曾為麥當勞設計飲品杯子,擔任張學友創意音樂劇《雪狼湖》藝術宣傳總監,又與保時捷、法拉利、Ducati、芝華士等國際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他設計的椅子售價八萬元以上,他創作的一張椅子或一幅畫,在歐洲拍賣場裏動輒以十萬元成交,他是跨媒界設計公司MA.Design的CEO兼藝術總監馬興文。
馬興文為客人設計辦公室、商場、大堂、示範單位,又製作大型雕塑擺設,如2009年在上海108創意廣場豎立的26米高「巨蟻」雕塑作品。巨蟻靈感源自金融海嘯,當時因經濟問題,大氣候變得很負面,馬興文聯想到不怕辛苦的螞蟻,身軀細小仍能背負比自己巨大的東西長途跋涉,希望大家能捱過難關。
他對金錢困境的體會特別深刻,小時候家境貧困,喜歡繪畫的他在父母朋友介紹下,七歲認識近代中國畫壇首五十位大師之一的范子登,張大千曾高度評價范子登是那時代中國畫家中,繪畫中國畫最好的三個畫家之一,作品被羅馬教皇宮廷博物館、伊朗皇室和美國及台灣等地文物館收藏,馬興文說:「當時家境不是太好,我只在旁邊看老師教人畫畫。」做旁聽生約四年偷師,其後父親投資有方,生活得到改善,他正式跟范子登習畫,13歲到英國念中學,1997年以碩士學位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Barlett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畢業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父親投資失敗宣布破產,他應父親要求回港,最後決定往上海發展,從最初的四人公司擴展到至今有數百名員工。
作畫向徐悲鴻致敬
在眾多作品中,馬是馬興文主要靈感之源,說話節奏明快的他說:「我姓馬,兒時父親是馬主,我有機會接觸馬,近幾年開始愛上打馬球,對馬情有獨鍾。馬很有型及具靈性,很容易跟人相處,所以喜歡畫馬。」創辦設計公司首年,他用玻璃鋼做了十隻實物原大的雕塑,「當時初出茅廬,只賣十萬元一隻,但也沽清。」他認為馬連睡覺都站立着,這反映牠們的亢奮狀態,是藝術工作者應有的生活態度,他希望在創作路上,將馬演繹成自己的圖騰,所以十多年來,不少作品均以馬為題材,2011年便於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大型馬雕塑。
他在2012年舉辦最大型展覽《龍.馬.情》,當年是龍年,他把馬與龍結合,創作一系列作品。這個人巡迴展覽獲意大利官方邀請,成為首位華人藝術設計師在上海意大利中心(原為上海世博意大利館)舉行個人藝術展。在北京站,花兩個月創作的「長龍聚首」是整個展覽的亮點,並為馬興文最大件的作品,全長38.8米,由38幅獨立作品組合而成,共有888個龍字及666個馬字,運用不同藝術手法,包括寫意、工筆、虛、實等,並使用墨、丙稀、鐵漆三種中西不同顏料完成。同年,法拉利為慶祝進入中國市場二十周年,找來馬興文為458跑車設計中國版「龍馬」車,限量廿輛,每輛售558.8萬元人民幣。
雖然馬興文在上海的家有一個約八百平方呎的私人工作室,但他選擇在公司總部約三萬平方呎及外灘約兩萬平方呎的工作室創作,「公司有很多學生幫我準備用具,我畫一幅畫要準備很多顏料,如果在家,我一個人開顏料已覺疲倦,再沒精神創作。」范子登於2010年身故,馬興文指老師80歲高齡時,跟他上了最後一堂,「他是我的藝術啟蒙老師,他經常跟我說:『相由心生,畫從心生。』一個人的情緒與心情足以影響作品的表達,始終藝術家是憑感覺做人。」
在中國畫壇中,徐悲鴻所繪的馬最具名氣,馬興文對他非常欣賞,數年前透過朋友認識徐悲鴻遺孀廖靜文,他掩不住興奮心情說:「她很大方,跟她說想創作向徐悲鴻致敬作品,她馬上首肯我的請求。」徐悲鴻筆下的馬匹氣勢澎湃,馬興文運用立體筆觸、漆面及三維影像的新水墨創作手法重新演繹,向徐悲鴻致敬,為豐富致敬作品種類,農曆年後,他更會跟隨徐悲鴻兒子徐慶平,到不同地方研究陶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