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委羅基奧給達文西的第一個習作是畫蛋,達文西把這份習作一做便是幾年,千千萬萬隻被畫於紙上的蛋造就了《蒙羅麗莎》流誦千古的微笑。在香港,也有畫家專心致志畫馬畫足幾十年,在馬場打滾三十多年的馬會御用畫師盧啟源,與馬同行半個世紀,馬在他的眼中不單是藝術品,也是香港的歷史,筆下名駒多如繁星,成就更獲英女皇點名讚賞。畫布上的馬到功成得來不易,只有路遙,才知馬力。
記者:溫曉嵐
攝影:伍慶泉、周旭文
在喧鬧沸騰的馬場內,當人人都舉手投足口裏喊着號碼,注視哪匹馬首先衝過終點時,人群中站着一個超然的背影,拿筆在紙上默默地畫,每一筆每一劃都比填寫彩票更深思熟慮——他是在馬場打滾三十多年的香港賽馬會御用畫師盧啟源。
盧啟源畫過名人無數,朗拿度、琦溫絲莉、霍金乃至英女皇等等,然而畫得最多的仍然是馬。他回憶道:「我小時候住在跑馬地電車總站那邊,跟馬場只有十數步之遙,養母每天都帶我去馬場看晨操,我相信人生第一張畫也是畫馬。」他六歲開始學畫,因家貧,十六、七歲便開始賣畫供自己讀書,「那時畫很多行貨畫,因市場需要,臨摹Frederic Remington及Charlie Russell等畫美國西部牛仔的畫家的作品,畫馬的功夫在那時建立起來。」其後,轉職保險從業員的他偶爾在快活谷替遊客畫畫,某天遇上騎師魏德禮,魏覺得盧筆下的自己形神俱似,不但在畫上簽名,更鼓勵他前去找前香港賽馬會總經理彭福將軍,剛巧當時馬會需要畫師,二人一拍即合,盧啟源便開始當馬會特約畫師,時為1977年。「兩年後彭福將軍退休,在退休酒會上他摸著我的三件頭西裝,笑說:『藝術家不是個個都窮的!』當時已有不少人找我畫畫,他囑咐我開價不能低,因為是他帶我出身的,貴一點會更受尊重。」不過他自言對錢慾望不大,價格沒有特別調高。2012年,告東尼女兒在慈善舞會中,以11萬投得他所畫的香港馬王油畫給父親,成為一時佳話。
本身屬馬的盧啟源,今年剛剛走過一甲子,在畫馬生涯中,他曾參加過世界各地包括奧運在內五十多個大小賽馬及馬術盛會,雖然馬有不同,但他認為只要「理論熟、觀察準、決定正、基礎夠」,便沒有畫不成的馬。
除平日觀察馬外,他更鑽研馬匹解剖書籍,對馬的205塊骨骼及700塊肌肉脈絡分佈無比熟悉,就連馬會的獸醫也對其作品細緻度感驚訝。他表示這是經驗累積而來:「畫畫其實是decision making,每一筆都是一個思考決定。」馬場喧鬧無阻他內心沉靜,人群中他永遠是旁觀者,用畫筆記錄香港賽馬界演變,「我入行時沙田馬場還未啟用。1978年沙田馬場開幕,由擴建觀眾席至興建沙圈的開合天幕,這些轉變都可在我作品中找到。」九七回歸後,香港賽馬可有不同?自2010年開始為馬會撰寫網站《講馬港歷史》的他,認為香港賽馬已由昔日英國精英運動,轉變為大眾化多元綜合娛樂事業,「馬會英文『Jockey Club』,當初是以『Jockey』騎師為中心,騎師一般也是馬主,只有少數人參加活動;現在馬主不一定是騎師,普羅大眾亦可入場觀看,又加入唱歌等表演,變得更多元化。」他補充:「賽馬始終是to see and to be seen的社交活動,『馬照跑』或者可以500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