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沿西沙路走入泥涌,沿途山頭及樹木仿似掛上彩旗,樹身都掛滿斷線風箏。泥涌是風箏愛好者進行俗稱「𠝹鳶」的風箏競技場,遇上比賽日子,一日有逾千隻斷線風箏「葬身」附近山頭及樹頂。居民對風箏掛滿樹感滋擾,有人曾被風箏線𠝹傷頸,康文署及食環署去年共接獲九宗投訴;風箏愛好者質疑近年新市鎮發展湧入郊區,能否包容風箏這些傳統健康活動。
記者:鄭啟源
泥涌是本港放風箏勝地,也有「風箏墳場」的別號,各種顏色的風箏,在𠝹鳶過程被「擊落」後,隨風飄落到附近山頭。居民對這人為的樹木「裝飾」不受落,鄰近的浸信會神學院保安員稱,曾目擊騎單車的晨運客,頸部被風箏的玻璃線割傷。學院清潔工想清理院內樹頂風箏也無從入手,每日也有新風箏掉落,只好打消清理念頭。民政總署在泥涌立起告示牌呼籲市民注意環境衞生。
「投訴有成本天書咁厚」
香港風箏競技會會長賴華景一周七天都會操練風箏,泥涌是其中一個「主場」,試過一日內有175隻風箏「葬身」泥涌。他指西貢北十四鄉都是傳統放風箏勝地,他初到泥涌放風箏時,當地仍是一片沼澤,鄉民與風箏愛好者相安無事。但隨新市鎮發展,沿西沙路出現一棟又一棟豪宅,昔日的包容隨之消失,「警方有關投訴我哋嘅檔案有成本『天書』咁厚,但係發展係咪一切,要取締埋健康活動?」
賴華景指,只有11月至1月吹北風或東北風,才會令風箏斷線後飄到附近山頭及馬路。他強調風箏全以天然材料製造,對自然環境影響輕微,「(風箏)用紙、竹做,風箏線係棉線,全部可以自然分解」。他說,已盡量減輕對附近環境影響,若風箏落在路邊,會員也會回收再用,惟落在山邊或樹頂就無能為力。
清理風箏牽涉至少兩個部門。食環署專責清理掉落在地面風箏,該署過去一年接獲七宗行人路有棄置風箏的投訴,現已安排承辦商每日清理泥涌一帶路面兩至三次;康文署則負責清理掛在樹上的風箏,每兩周派員清理一次,過去一年接獲兩宗受泥涌風箏滋擾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