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飯,我們都懶得走到茶樓點個開年套餐就算了,只有重視傳統習俗的漁民還會做蜑家盆菜、歷史悠久海味店老闆娘會下廚煮鮑魚慰員工,還有老派的飯店,仍然堅持與員工圍在店內,齊齊吃「發財好市」、「橫財就手」,餸菜精巧是其次,氣氛熱鬧外,感受那份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才是主菜。
記者:何嘉茵、區佩嫦
攝影:伍慶泉
水上人 初二凌晨食大餐
「水上人過年有好多習俗,因為漁民差不多全年殺生,年初一便要食齋守戒,上岸入廟拜天后、洪聖公,祈求新一年出海能夠風調雨順、魚穫豐收。重頭戲是初二的開年飯,我們以前一定要在凌晨吃,吃盆菜、生炒糯米飯,細細個就算睡着,都會被阿媽吵醒叫食飯。」金東大小廚老闆布有輝(輝哥)回憶道。
他是布袋澳原居民,由祖父起布家已居於水上,家庭式捕魚,輝哥五兄弟姊妹都在風浪中成長,農曆新年也格外可貴:「年三十晚團年飯,負責管數、家中輩份最高的爺爺,會將全年捕魚所賺的錢按比例分給每戶,加上每年只有農曆新年和颱風襲港才有假放,所以一到新年我們便最開心。」那拜年呢?「當時好多親友和我們一樣都是在罟仔生活,罟仔即是我們的漁船,新年時叔伯們的罟仔會聚在一起,我們會先到家中輩份最大的親戚家拜年,船過船走來走去,好方便!」
盆菜 一定有慈姑
隨着香港漁業式微,很多漁民世家早已從水上遷到陸地生活,輝哥一家也不例外,不過,重視傳統的他,仍會在初二炮製一頓開年飯,相約親友上艇,食物依舊,只是為求方便,才將時間由凌晨押後至中午才開始。這天來到筲箕灣,隨他坐上俗稱「水上的士」舢舨,到達他朋友梁水(水哥)的艇上,吃一頓水上人的開年飯。本身是曬家的水哥家住艇上,上層是住宿的地方,下層則是曬海味的地方,旁邊放有一張大圓桌,中間置有一個約兩呎半闊的大盆菜,仔細看,和往日吃過的圍村盆菜有點不同。「和圍村人不同,我們最底層沒有豬皮、白蘿蔔,會用慈姑燜豬骨墊底,慈姑在冬天最當造,加上水上人最緊要是『有後』,慈姑有生『慈姑椗』的意思,好意頭嘛!」輝哥說。
所謂「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海鮮是水上人的主要食糧,盆菜怎能例外?「以前不會指定用甚麼海鮮,通常要視乎漁穫如何,盤菜一般會有海魚、魷魚、蝦等,再加上雞鴨,有九種材料,有長長久久之意。水上人最重意頭,盆菜最後會放上葱、芫荽,保留根部,不切菜頭,無頭不吉利嘛!」做盆菜花的功夫不少,慈姑、豬骨要用柱侯醬燜至如薯仔般粉嫩、骨肉分離;龍躉先起腩肉做成球,皮用椒鹽炸至香脆,將魚頭魚尾生燜;鯪魚拆肉手打成膠搓丸,放在盤上亦有次序,通常先將慈姑豬骨置於中間底部,再將燒鴨、龍躉、蝦、鮮魷等圍繞在旁,上層放上鯪魚球及大量乾葱、芫荽,吃前加入慈姑燜豬骨的湯汁精華便成。
古法 生米炒成熟飯
生炒糯米飯是水上人開年飯的必備菜式。市面上的「生炒糯米飯」多用蒸熟的糯米飯翻炒,省時又省工夫,但他們用的卻是真正由生米炒成熟米的古法。這天輝哥媽媽親自下廚生炒糯米飯,布媽媽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吳廿拾,據輝哥講:「以前識寫字的漁民很少,為了易記,因媽媽是年二十出世,所以便取名叫吳廿拾,爸爸更厲害,叫布廿九。」布媽媽做糯米飯已有數十年,材料豐富,有蝦米、瘦肉、乾葱頭、冬菇、臘腸等,最特別是加入荷蘭豆,還有魷魚粒提鮮。「以前難得才上岸去餐館吃飯,糯米飯料多又飽肚,所以新年一定會炒糯米飯,用大鐵鑊炒,至少半個鐘,炒到手都軟。」布媽媽邊炒邊說。「這是媽媽傳給我的古方,但這一輩嫌麻煩,沒心機學,快失傳了!」她苦笑。在她旁邊的媳婦布太搭嘴道:「是呀!之前我有跟她學過,但很花工夫和時間,炒極都沒有她的水準,這種味道只有她才炒到。」這樣的生炒糯米飯吃落很有鑊氣,像飯焦般脆口,不會吃到滿嘴油,很有咬口,不過,今年七十多歲的她已甚少出山,有緣人才吃到她的手藝。
吃過開年飯,拜船頭將軍亦是開年的大事。船頭將軍即木龍大將軍,是道家的神靈,祂沒有神像,沒有形象,漁民認為祂能保護每隻漁船的安全,事前會查看通勝,看看初二的吉時是何時才作拜祭。「初二拜船頭將軍,等於每年要擇時間開年,十分重要。我們會在船頭船尾進行拜祭,在船身貼滿紅紙,祈求新一年獲得庇佑,風調雨順。」的確,漁民的生活向來是聽天由命,求神亦是為求心安理得。
古法炒糯米飯
金東大小廚
筲箕灣東大街59-99號五號舖
(蜑家人盤菜$1,280(細)、$1,980(大)/鮑魚汁花螺$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