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台灣流行歌曲叫《意難忘》,歌詞不見得特別高明,然而就是驅之不散,譬如最近談邵氏的文字充斥市場,我讀了莫名其妙便想起歌中那句「你我的回憶,該是兩相同」。別誤會,不是與諸位想當年的高人一條心,而是他們娓娓道來的故事和我記得的頗多出入,深深覺得被老前輩慎芝的詞徹底欺騙了。
就以陶傑先生為例吧,他寫李翰祥脫離邵氏,「到台灣另成立『國聯』,也學着邵氏一樣,拍大堆頭的古裝片,豈知第一炮《西施》已經力不從心,然後的《七仙女》與邵氏打對台,可惜理財不當,欠了一屁股債」。咦,李導在國聯的第一部作品,不是一波幾折的《七仙女》嗎?我清楚記得,《七仙女》本來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大賣後他在邵氏開的新戲,女主角樂蒂,但樂蒂不高興公司捧紅了凌波,不肯再跟梁兄哥合作,陣前易將換上新人方盈,臨時又認為擔任編舞的江青更好,立刻又換了江青。拍了幾天,李翰祥兵變,打算漏夜帶凌波和江青去台灣另起爐灶,聽到風聲的邵氏死命挽留凌波,結果牛郎織女鬧出雙胞胎,邵氏的一部凌波方盈演,國聯的一部錢蓉蓉江青演。哄動一時的娛樂新聞,資深影迷當年津津樂道,可見陶先生多麼年輕,沒趕得上那場熱鬧。
接下來國聯推出的應該是《狀元及第》,然後才輪到分上下集發行的《西施》。同期還有改編瓊瑤小說的《菟絲花》、《遠山含笑》和《幾度夕陽紅》,林福地的《塔裏的女人》和《黑牛與白蛇》,宋存壽的《天之驕女》和《破曉時分》,誰先誰後,倒記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