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講到NBA近年規例越改越鬆,主要是想提升得分,吸引更多觀眾。其實在90年代之前,NBA一直是進攻天堂,兩軍對賽大比數交易很常見。當時的表表者是湖人,在萊利領軍下,球隊有魔術手莊遜、禾菲及天勾渣巴壓陣,在1982、85、87及88年成功稱霸,以Showtime籃球橫掃聯盟。假如這風氣持續,今日杜蘭特或史堤芬居里,可能每場要平均取得逾40分,才可成為得分王。
不少NBA教練老是把「進攻贏票房,防守贏冠軍」掛在口邊,因為小市場球隊礙於資金和票房,根本不可能如湖人般星光熠熠,惟有靠硬朗防守制勝。手下敗將學精了後,每次相遇都用「殺傷戰術」,以大量犯規及粗暴防守,打亂湖人進攻節奏;由魔術手莊遜老友湯馬士領軍的活塞,經歷1988年總決賽苦戰7場落敗,在翌年直落4場踢走湖人,以暴力籃球贏得總冠軍,將藍領風格發揮到淋漓盡致,令「壞孩子」(Bad Boys)這稱號成為活塞代名詞。
萊利在1990年短暫引退,1年後已急不及待復出,成為紐約人統帥。經過湖人的失敗,吸取了活塞的成功之道,萊利將伊榮、奧克利、美臣、史達斯等人,打造成鐵血兵團,並強調「No layup rule」──意即比賽中不可讓對手上籃,就算犯規也在所不計。那年代的犯規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箍頸、飛撞等亦是普通犯規。令人望而生畏的陣容,加上刻意計算的犯規,紐約人1992年已青出於藍,用這打法K.O.活塞;若非有公牛及火箭擋路,早已成功封王。這打法卻對聯盟做成極大損害,比賽變成悶戰,花式入樽被罰球取代,節奏亦因不斷犯規而支離破碎。
所以聯盟才在千禧年起不斷改例,鼓勵得分,想不到反而成了球星的「金鐘罩」。上季的公牛,今季的溜馬,可說是新一代的紐約人和活塞,若最後由防守球隊贏得總冠軍,可能施華剛坐上總裁位置,又要想想如何修例了。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