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公佈最新兒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跨境兒童求診熱點北區醫院所在的新界東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輪候時間達53周,即要等超過一年才能見醫生。醫管局承認兒科門診承受壓力大增,僅北區及大埔那打素醫院已有200童輪候,要增加人手及以特別津貼吸引醫生假期上班,加開名額縮短輪候時間。
記者:嚴敏慧
跨境兒童增加醫療服務壓力,繼母嬰健康院被逼爆,公立醫院兒科也受影響。根據兒科門診最新輪候時間,新界東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要等53周,其次為九龍東的36周;排期最快為新界西,只需輪候15周。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表示,現時新界東穩定新症輪候人數約1,300人,當中10%人需要輪候53周,集中在北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的普通科兒科門診,以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兒童成長科。
佔那打素住院病人15%
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李志光解釋,北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輪候時間長,與跨境兒童病人增加有關。他指,東鐵沿線的醫院均為跨境兒童求診熱點,新界東兒科門診病人數目,正逐年增加2%至3%。他指,暫未有統計門診跨境兒童病人比例,但跨境童佔那打素醫院兒科住院病人15%。
據該局估算,由內地孕婦在港誕下、現居於廣東省的兒童約有15.1萬人,預計2017年會增至18.7萬人,料兒科病人將會增加。
須津貼醫生假日上班
李表示,跨境兒童求診與一般兒童無異,集中在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成長和發展問題。惟北區醫院沒有兒科住院服務,住院及門診均由那打素醫院醫生負責,即使已增加人手加大診症名額,仍未能應付,需以特別津貼吸引醫生,休假日上班舒緩問題。
此外,威院兒科專科內的成長科亦「排長龍」,現有100童輪候,新症需輪候逾50周。李志光表示,他們主要為發育較慢或「太細粒」,家長認為異常求診,但僅一成真正有問題要治療。醫院將再仔細分流,部份會交普通兒科門診跟進,有治療需求才轉介成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