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成長路:讀障童識字策略

青葱成長路:讀障童識字策略

因為大腦處理文字區域有缺損,讀寫障礙兒童學習文字時尤為吃力,今天明明學懂了一個字,明天已經忘記。儘管如此,也不是毫無辦法。
讀障兒童記憶容量少和語感弱,認記字時切忌生吞活剝,如教導合體字時,家長宜先幫助孩子建立對字形結構的認識,在視覺上把文字分割為部件,毋須一筆一劃地強記,減輕記憶對文字的負荷。
例如「明」是左右結構字,可分拆為「日」和「月」兩個部件,學童可以一邊念部件,一邊用不同顏色來書寫各部件(圖),以作視覺和聽覺提示,並可利用「字形尺」協助寫字,以掌握部件的位置及大小。
獨體字如「木」、「目」、「心」等以象形字為主,在分析字形時,一般不能把字分拆為更細的部件,宜利用圖畫或文字來源的故事來幫助學童記認。
例如手冊的「冊」字,筆劃雖簡單,但字形較抽象,可以用象形文字解釋造字意思,讓學童明白「冊」就是古人把許多條竹簡用繩子連結起來,作為書寫的主要材料,故「冊」字的直劃代表竹簡,橫劃就代表繩子,從而讓學童對字形和字義有更深入概念。
學童懂得分析字形結構和分拆部件,但仍未能記認字詞,這時候可以運用故事聯想法及圖像法。例如精靈的「靈」字,可以把它分拆為「雨-口-口-口-巫」五個部件,並運用這些部件創作故事,例如下雨時,有個女巫出來大叫三聲(代表三個口)。
至於一些字形相近以致難以分辨的字,如「老/考/孝」,可以把字體相同的部份化為圖像,並創作故事,以幫助學童記憶。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陳綺華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