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第一章共有六頁,沒有人物出現,只知有目光像攝影機的鏡頭,沿着一條長廊向前滑影,然後沿途拍到了一間起居室、一間睡房、一間辦公室、室內的地毯、家具、窗簾、掛畫、鏡子、花瓶、書架、飾物,全仔細地介紹出來。然後,人物出現了,生活在這環境中的主人是舒適和幸福的。每天上午,一位女僕會來上班;每隔兩周總有人送來紅酒、油和食糖。每天清晨,屋主夫婦在沐浴之後輕裝寬袍坐在餐桌前,桌上擺着果醬瓶、蜂蜜、牛油、麵包。他們會首先拆開各種郵件,然後打開報紙。午餐時,他們又會在一起享用三明治或烤肉,在街邊的露天茶座喝上一杯咖啡。晚上,他們會看書,會聽唱片。
多麼美好的生活啊,原來是一場幻想,所有令人羨慕的生活細節,只是在虛幻的目光中成形,那些目光來自一對年輕情侶。他們生活在巴黎,才二十多歲,從大學退學不久,在廣告業工作,工作並不難,只是在公園、學校門口、廉租屋社區守待,向家庭主婦們詢問她們是否注意到最近的某個廣告,對這個廣告的看法。每次完成這種「一分鐘調查」的快速民意測試,可以獲得一百法郎。報酬不高,但總比大學生平常做的兼職要好,不過是看小孩子、守夜、在餐館洗盤子、幫學生補習功課,諸如此類。這工作,另一好處是新成立的調查機構採用人手操作,方式落後,缺少有質素的人員,反倒加速了晉升的機會。幾個月來,他們設計了各種問題表格,腋下夾着一台錄音機,還動身到外省出差,同行的前輩還給他們傳授經驗。他們掙到了錢,但奇怪並不快樂。他們看到一個富裕起來的世界,而自覺非常貧窮。他們離開了大學宿舍,租下兩居室的小公寓,他們花錢把自己打扮得體,過的卻是毫無光采的日子。調查公司裏三十歲以上的人已算老了,不會聘用,而且分分鐘可能關門。他們覺得前途無望,不可能分得繁華世界的成果。於是毅然離開巴黎,到北非去找生活。北非小鎮和五光十色的巴黎又怎可以相比,他們終於回來了。一路上,他們的幻象出現了:他們擁有寬敞又時尚的房子,無敵的視野,配上玻璃幕牆,從閃閃生光的倒影,他們將看到室內精美的瓷器、銀質餐具、綉花枱布、柔軟的真皮扶手椅、斜面書桌、淺色橡木打造的書架。是的,他們會吃烤肉,會喝上品的咖啡,會租看法國電影。他們再毋須工作。他們只會成為被訪問的對象。
《物》(Les Choses)是法國小說家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的作品,是著名的社會學小說,寫於巴黎消費社會的黃金期,副題是:一則六十年代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想像,當幻象成真,這對年輕人真的就會很快樂、滿足?再不會生出其他更多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