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頭拋書包是吃力不討好事,拋對了未必有人欣賞,拋錯了甚或只是弄錯了字數反而貽笑大方,成為笑柄。本地那位民望甚低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引用《出師表》說教本來沒問題,可那一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明明十個斗大的中文字,吳局長硬要說成是八個字,真不知該把「不宜」兩字去掉還是「菲薄」不要又或把「失義」當成不存在。
還好,吳局長拋書包拋的論盡只是引來好事之徒圍觀一下,笑一下,不會傷筋錯骨,大概也不致損害他自己或特區政府民望(已低無可低)。若是一國領袖亂拋書包,作了不當比喻的話,輕則惹人訕笑,令國家蒙羞;嚴重的卻可能惡化關係、激化矛盾,甚至成為戰爭導火線。
言行惹火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近在瑞士達沃斯出席國際論壇時批評中國擴軍已招來中國政府強力反擊,卻原來他在記者會上的發言更有火藥味。
安倍被歐美傳媒問到「中日兩國圍繞尖閣諸島/釣魚島有沒有爆發武力沖突的可能性?」這位首相先生先是說了一點場面話,表示兩國領導人都明白軍事衝突將帶來嚴重傷害。誰知接着他借今年是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周年紀念作比喻,指當年英德兩國是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經濟互相倚賴,但最終兩國仍免不了成為軍事對手,要在戰壕及海洋上決勝。他為此呼籲中國政府跟日本構築溝通渠道,避免發生突發事故。
對亞洲或其他地方的人而言,一次大戰是遙遠的事,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極少。可對歐洲及西方世界來說,一次大戰是劃時代的大事,是他們心中、歷史上的真正大戰(The Great War),比二戰更重大。一戰以後世界完全不一樣,各種艱苦、壓迫、戰爭、經濟蕭條接踵而來;西方民眾對這段歷史熟悉之餘又極為敏感,當聽到安倍拿一戰前的英德兩國類比今天的中國自然視為不祥之兆,覺得安倍對兩國關係前景不樂觀,甚至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結果,歐美傳媒都以顯著篇幅報道安倍的言論,《時代》周刊更以「日中間將會發生戰爭?」為標題處理有關報道。安倍無端把中日關係牽提到英德一戰前的角力肯定是自己製造麻煩,無怪他的內閣官房長官要指示駐外人員澄清安倍的說法,又指是評論令比喻變得充滿火藥味。
安倍不是第一個把中國比喻為一戰前的德國的人,過往已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快速崛起將打破亞洲以至世界的勢力均衡,引發衝突及戰爭,就像上世紀初的德國那樣。問題是中日正處於針鋒相對的時刻,兩國在領土、歷史認識以至區域位置上都存在重大矛盾,隱隱然在爭雄角力。日本首相公開拿英德爭雄比喻兩國關係,令外界聯想到兩國處於你死我活的角力中,關係不可能好轉,甚至隨時兵戎相見,即使雙方貿易關係如何緊密,民間交往如何頻繁也改不了。西方傳媒怎會不大做文章,視中日關係處於危險邊緣。
而對中國而言,安倍的說話形同把兩國關係上升至敵我矛盾,並且少不免滲入大量民族主義色彩,隨時準備一決雌雄。這不是將加深中國政府的懷疑與不快嗎?
撒開安倍的意圖,拿一戰前的英德比喻中日關係其實有點不倫不類。一百年前的英國仍是海上霸王,是歐洲列強的平衡者(balancer),德國要挑戰她的霸主地位。今時今日的日本雖然擴了一點軍,但在政治、軍事上不過是美國的小兄弟,很多事還需看老大哥的臉色;即使中國真的要挑戰現有秩序,她的對手該是美國,日本暫時還不夠班做當年的英國呢!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