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呢把(剃鬚)刀,已經50年,全部都係孖人牌,老竇嗰代留低畀我,用到𠵱家,仲好鋒利」。紅白相間的階磚地板、白瓷磚牆身,日本製造的紅色活動理髮皮椅,還有椅旁用至泛黑的磨刀皮帶……在張廣年的小店內,物如人,見證悠悠歲月。「未分租出去前,門口有個L形前台,𠵱家剩番400呎,放唔落,剩番個白色半腰櫃,差好遠。」張廣年說。
以往新年假變身麻雀館
老店門口有張木椅,是張廣年一家的議事堂。採訪當天,90歲的張母,就帶着16個月大的曾孫龍仔到來湊熱鬧,加上女兒,四代同堂擠在小店,好不熱鬧。夫唱婦隨50年的張太說:「全盛時伙記多,我就兼做伙頭將軍包伙食。」農曆年放假,小店又會變身麻雀館,成為聯誼重鎮。當年的好日子,物移星換,只能成為追憶。
現時,本港共有約4至5,000間理髮店,其中,舊式上海理髮店只剩百多間。張伯說,西式髮型屋不設剃鬚服務,洗頭方法也大不同。「上海舖冇平躺嘅坐椅,客人洗頭時要屈身面向瓷盆」。曾有傳一名自小光顧舊式理髮店的老歌手,有次到髮型屋光顧,洗頭時竟趴在躺椅上,結果被員工問:「你做乜呀?」引來一陣尷尬,也成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