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 宜多吃韭菜鴨梨立春養肝防中風

乍暖還寒 宜多吃韭菜鴨梨
立春養肝防中風

【本報訊】立春前後天氣乍暖還寒,一旦被風邪入侵,可致外感如感冒咳嗽,嚴重可誘發內風,增中風及心臟病發作風險。中醫指出在立春與初春期間,易因穿衣不足受風邪入侵,加上農曆年吃太多肥膩食物,尤其高血壓病人可增添中風危機,春天宜採疏肝食療。
記者:梁麗兒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導師兼註冊中醫陳海勇表示,診所的中風病人在立春前後會比平日多,相信與春天多風邪有關。風邪可分兩種包括「外風」和「內風」,外風可誘發一般感冒和慢性疾病,如哮喘、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故春天因呼吸道疾病求診的病人較多。
以中醫角度,「內風」則可引起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誘發因素包括受風邪入侵、暴飲暴食或進食太多肥膩食物,如身體調理不當,導致陽氣太旺,形成「熱極生風」,或身體陰血不足,同時受外風影響,形成「虛風內動」。兩者均可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手足震顫、抽搐昏迷等內風症狀,與中風相符。
春天雖然天氣回暖,但仍處寒熱交替,常忽冷忽熱,氣溫變化較大。外出穿着禦寒衣物不足,或除去外套後,內裏衣服太薄,有機會受寒氣入侵,令血管收縮得快,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少睡助散陽氣

不良飲食習慣也是中風元凶。市民農曆新年至元宵節期間應酬多,吃團年飯、開年飯及聚會盆菜等,隨時會因暴飲暴食,致腸胃積滯不通、血熱妄行。另外,進食過量高脂肪、油膩食物,如糕點,都會提高中風危機。市民在立春前後、初春期間,應飲食適宜,外出多備禦寒衣物,提防受風邪入侵。
春天容易肝氣過旺,對脾胃不好,阻礙消化食物。所以春天要養肝,即疏通肝氣,要盡量散發身體的陽氣,預防肝鬱及脾胃積滯。進食辛散食物可疏通肝氣,如葱、薑、韭菜及芹菜。吃甘味食物可滋補脾胃,如鴨梨、桂圓、百合、蘿蔔等。食得清淡、少吃酸味食物如話梅、檸檬,也助肝氣疏洩。
他引述《皇帝內經》指「夜卧早起」可疏發陽氣,意思指睡覺時陽氣會走入身體,由於春天要散發陽氣,古時便提倡晚睡早起,藉此減少吸收陽氣。惟現代人大多夜睡或睡眠不足,故可按照自己的睡眠規律略作調節,如在春天睡少一點已足夠。

春天食療

紫蘇瘦肉湯

材料:紫蘇10克、北杏15克、防風10克、冬瓜皮10克及豬瘦肉半斤
製法:豬肉切塊,把冬瓜皮、豬肉洗淨;鍋內加清水適量,先放豬肉、北杏、防風和冬瓜皮,生薑米酒適量,煮1個半小時,加紫蘇葉煮20分鐘,加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疏風解表、化痰宣肺,有預防風寒功效
適合:春天患寒咳與痰色稀白人士
不適合:黃痰、舌紅及熱底人士

葛根川芎白芷燉魚頭湯

材料:葛根20克、川芎9克、白芷12克及鱅魚頭1個
製法:將魚頭去鰓洗淨,加入葛根、川芎、白芷、大葱、生薑放入鍋中,大火煮沸之後,再熬煮半小時,加入調味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適合:於春天患寒咳與痰色稀白人士
不適合:熱底人士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陳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