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約失敗 不滿藝發局拒公佈「死因」藝術家護活化廳 被「斷糧」仍留守

續約失敗 不滿藝發局拒公佈「死因」
藝術家護活化廳 被「斷糧」仍留守

【本報訊】獲藝發局資助的油麻地上海街活化廳,是一個結合了社運與藝術的「反動基地」。他們去年底續約失敗,藝發局卻不肯公佈「死因」,三位藝術家不忍深耕四年的工夫被連根拔起,惟有一直留守,逾期「佔領」超過三個月。他們希望藉今次抗爭向藝發局及公眾證明,要他們離去,其實有違局方發展社區藝術的初衷。
記者:朱雋穎

油麻地活化廳曾舉辦六四屠城展,並在閘前髹上「痛心疾首」四字,哀悼國殤。

抗爭可以很平靜,正如李俊峰、方韻芝及葉浩麟目前這樣。自去年7月得知續約不果、9月底上訴失敗、10月合約結束,沒有資助正式「斷糧」,更要搬走,但他們一派平和。三人組成「繼續工作小組」,留守逾三個月,繼續日常的社區藝術工作,並爭取機會解釋藝術理念。
其間,廳內運作如常,街坊「傾偈會」如常、過年前寫揮春派街坊如常、大除夕去年宵執剩餘物資做花車如常……問起廳內任何一位,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街坊,下一步怎麼走,往哪裏去,皆茫然未知。

左起:李俊峰、方韻芝及葉浩麟堅持留守,力拒藝發局破壞社區藝術。張志華攝

花牌師傅黃乃忠2010年因深水埗重建被逼遷,作品其後進駐活化廳。

由社運人製作的法蘭西斯多士,諷刺中共六四血腥鎮壓。

藝術家製「革命月餅」反對地產霸權,抗議香港租金高昂。

斥如「行政機械人」

他們最想的,就是留在原位,或「原區安置」──搬到區內為數不少屬政府物業的「吉屋」。他們認為,社區藝術需要時間的累積,需要街坊參與,兩年一約,只會拔走好不容易才種下的根。如方韻芝所言,藝術不一定是畫畫或雕塑,教人重新想像人與人的關係,也是藝術。
不過,藝發局從未應允此訴求,職員兩次「落區」談的是活化廳如何走、幾時走,多於聽活化廳如何延續社區藝術。局方甚至在兩次會面之間發信,指他們如年底前不遷出,就「採取法律行動」,令一向冷靜的成員們憤怒。葉浩麟嘆道:「同佢辯論點先係對社區藝術好,大家赤手空拳,佢無啦啦又『掹槍』。」
李俊峰也不滿道,藝發局猶如一台「行政機械人」,不講理念只做資源分配,「但其實佢哋分配嘅資源來自公帑,係咪應該同公眾討論點分配呢?」他們認為,目前社區藝術資源分配極不平均,最大問題是以一筆過為主,「畀你幾十萬,做餐死又轉下一區」。而社區藝術的可貴,在於透過平日的交往與感染,讓街坊對日常生活更敏感及關注,「保存舊區價值,唔係拆嗰吓先畫張畫紀念吓,而應該係有對話、有來有往」。

希望推廣社區藝術

葉浩麟說,藝術不應只是某種階級有餘暇的人的玩意,「社區藝術可提供一個空間,畀嗰啲受生活所逼嘅人,有參與嘅機會」。他以街坊藝術家Henry為例,一個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靚畫兼關心時政的中年人,他本業是冷氣維修師傅,「就算呢個年代,都唔係個個人識上網發表作品,但活化廳可容納到佢」。活化廳的每面牆、每個角落,都展示着街坊的藝術品,像詩癡貞姐的詩、像Fred媽自家製的「營養豆」、像花牌師傅黃乃忠的大小花牌。
不過,藝發局遲遲不表態,令一眾藝術家及街坊都感到乏力,因深水埗重建遭逼遷而進駐活化廳的黃乃忠,也未知前路。藝發局表示,許多問題都要留待會員大會讓新一屆委員討論,李俊峰稱:「藝發局一直只話會研究,但研究做30年都得啦,我哋想得到確實回覆。」他們會在今日藝發局的迎新日,到場請願兼致送《藝發局委員須知》,促請新一屆委員會正視問題,改革藝發局的社區藝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