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在香港面對困局

調解在香港面對困局

【調解力】
自前特首在07/08施政報告提出以調解減低社會衝突,建設和諧社會後,之後每年的施政報告總提到調解。然而實施《實務指示31》調解條例後,為甚麼仍不能令調解普及?
近年,由大小志願機構成立的調解計劃,如醫療、電訊、的士、學校、社區調解計劃等,每次檢討均得到類似結論:相關人士對計劃反應冷淡。查詢計劃者已寥寥可數,更遑論爭議雙方坐下調解,進而和解。日前有交通運輸業工會代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擔心調解後被車主沒收一萬元租車按金。看來受訪者實在不了解調解的特點,雙方還未調解,已經預計和擔心結果。其實調解結果需經由雙方討論及同意,一方不同意被人沒收按金,實在不可能發生。
公眾對調解誤解的例子不少,日前接到查詢,詢問商業調解是否只限50萬元以下的金額。因為他早前看到金融糾紛調解中心的廣告,誤以為所有爭議均以50萬元為上限。
另外一個令調解不普及的原因是,即使爭議甲方想嘗試調解,不是找不到乙方、就是乙方不理解或不信任調解;或者甲方找人聯絡乙方,該中間人本身不理解調解,還勸阻甲方。調解的首要特點,是雙方自願參與,可是也成了絆腳石。
今年施政報告也不例外,稱會繼續透過「調解督導委員會」統籌調解服務的發展。這機制沿用多年,究竟調解發展如何,公眾參與多少,相信大家心中有數。香港30多個機構不停舉辦課程,培訓調解員,這些原本有心有力的朋友,多年來面對學不致用的挫折,有放棄、有離隊。怎樣才能使香港,這糅合現代商業和傳統中國文化的城市,廣泛使用調解去應付投訴、衝突、爭議?相信「調解督導委員會」要加把勁了。
「調解路路通熱線」:6838 9988
撰文:香港調解聯盟副會長繆少群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隔周六刊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