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護士需求殷切,但當地護士社會地位低,加上待遇不及歐美其他國家,令護士人手嚴重短缺。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在前年發表的報告已警告,到2030年,當地全職護士的空缺將高達50萬。
工作量大 年輕人拒入行
在德國當護士要接受約三年訓練,包括3,300小時理論知識課程和2,500小時實習,不過社會認受性不高,經常被視為工作量大、薪酬低的低技術工作,過去更有政客形容「任何人都可以當護士」,拒絕承認護士是專業人士,令年輕人抗拒入行。
德國護士協會行政總裁瓦格納指出,過去10多年以來,當地主要要靠歐盟內其他國家,如波蘭和羅馬尼亞輸入護士來填補空缺,但近年卻越來越難請人。
瓦格納說:「在英國、美國等地,護士工作環境更好,壓力也小一點,社會認同度更高,薪酬也更好。另外,相對來說,學德語也較難。」
雖然目前遠赴德國工作的亞裔護士不多,但瓦格納認為,亞洲人口多令勞動力成本較低,相信亞裔護士將受到當地僱主歡迎,並逐漸普及。
德新社/《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