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糊塗老師 - 蕭煒春

如何面對糊塗老師 - 蕭煒春



某天中午,小悠趁午膳時間的空檔,氣急敗壞地致電給我。「媽媽,我科學測驗不及格。」她違反一貫隱惡揚善的做法,如此趕忙要將壞消息告訴我,一定還有後話。「老師說我抄襲網上資料,所以評為不及格,事實是我用了三天、很用心地處理這次測驗,每句句子都是我自己的。」原來是提出抗議。這可為難了,測驗的題目是「肥胖的影響」,基本上沒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論點人所皆知,抄襲與否,變成很主觀的判斷。
「你有何打算?」「我會去跟他理論。」國際學校的孩子一般較為肆無忌憚。我同意要據理力爭,但提醒她要心平氣和,不要因意氣而說了不禮貌的話。放學回家,她氣鼓鼓地告訴我,分數調升了,但也只是僅僅及格,因老師同時又指出她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即使」不是抄襲,也不能取得高分。這結果,早在預料之內。千萬別以為外國人在挑戰權威方面較為包容,在學校的官僚建制內,本地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分別不大。老師即使真的錯了,也不一定願意在學生面前「認低威」,何況IB課程的評分本來就十分主觀,就算是一向對錯分明的數學題,也會因老師認為計算步驟羅列得不夠清晰而被扣分。
遇上糊塗老師應該怎麼辦?這真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學校是尋求真理的地方,我們天天教導孩子不懼權勢、追求公義,總不成怕壞了印象就事事啞忍。但挑戰權威不一定就要在課堂上擲香蕉,老師也是凡人,也有其喜惡偏愛。求教於資深教師,忠告是用人性化的方法解決。
首先,到底老師錯在哪裏?據稱近年不少中產家長自覺學識淵博,一旦發現學校或老師在教學上,出現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錯漏,也會透過電郵、電話大興問罪之師,老師固然感覺委屈,教學關係也因此變得緊張。若問題較嚴重,直接影響到成積表上等級,又或孩子堅持遭針對,以致在學習上感到洩氣,不妨相約老師面對面、平心靜氣地,以探討問題的方式對話,自家孩子不一定全對,態度友善的討論才可促進家校溝通。
大部份老師都是講理愛孩子的,假若不幸真的遇上例外,譬如小芊便經常投訴,有位代課老師脾氣很壞,經常將同學當作出氣袋,那就是訓練孩子EQ(情緒智商)的時候。人生漫漫長路,總會遇上很多不能情投意合的夥伴,加上上司多數蠻不講理、評核錯漏百出,想要十倍奉還?那就先要儲備足夠的實力。我小時候中文科成績很好,還取得了一些徵文比賽的獎項,高中時換了老師,竟然在作文科給我打了紅字。作文的評核同樣很主觀,我決定不作申訴,但在下學期加倍努力,在其他範疇取得接近滿分的成績,最終仍可名列前茅。
說到底,一個測驗、一次評核,即使真的因為種種差池而弄壞了,那又如何?老師不會經常犯錯、粗心大意的老師也不會每年都任教你班。我跟小悠說,下次努力吧,每一次的錯敗,無論錯在誰人,其實都是學習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