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文提及我們那代大學生崇尚4仔主義,且以「屋仔」為頭號目標,今日縱是天子門生,心態已然有別,所以要求也有適當微調,就是由「屋仔」演變為「公屋仔」。
根據去年運輸及房屋局邱副局長所說,現公屋輪候冊約有19萬宗申請,其中屬於非長者的單身申請人佔約半數,當中53%年齡在30歲以下,有43%其時身份仍是學生,而且34%有專上學歷。事實上,若以全數的一人申請計,具備專上或更高學歷的比例更高達五成。本不擬套用「淪落」一詞, 免得將「公屋」這事標籤化,不過曾經看過有幾位年青公屋申請人的訪問,實在感受不到他們有多大的委曲,反而有點「係咁㗎啦」嘅坦然。
申請公屋成18歲生日禮物
其實以「公屋申請」來為自己18歲慶生(慶祝生日)的青年大有人在,因為在學,或還未找到工作,因此必然符合入息審查的要求。雖然現在的公屋輪候有其計分制度,有需要的家庭或長者會獲優先安排,而一般年輕的申請人輪候期會較長,縱然如此,平均也不過就是5年時間就可以「上樓」,到時候,有的該已大學畢業,投身社會,並順利成為公屋戶主。
過往對於基層市民來說,上樓猶如中了小彩票,起碼解決了基本的住屋需求,當然如何再由「屋村仔」升呢成為私樓業主,已是不少「獅子山下」奮鬥故事的既定情節。可惜時移世易,今日「上樓」竟成了這輩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上流」的代名詞,怎不叫人刮目相看。
難得還有大好青年會跟你痛陳利害:就算初出茅廬,在職薪金只得萬零蚊,但租金支出亦不過千幾銀,再搵到個肯同自己挨麥記之餘,亦會夾番份少少嘅女人,每月可儲起4、5千蚊,三十歲前應該儲夠首期,然後再以公屋住戶身份攞綠表申請居屋。再者政府這邊廂推出五千個免補地價白表名額,另邊覓地建屋卻寸步難進,亦即居屋供應量十年八載都無法大增,最終樓價自會升近私樓,綠表更是有價。就算市況有變,起碼賺咗多年平租,點都冇得輸。
分析透徹,深思熟慮,誰敢說今日的廢青不知打算?然而卻是算得太盡。公屋資源向來為了照顧社會低收入家庭的住屋需要而設,至於已然享用較多的本地教育資源,學有所成並且擁有較高學歷的年輕人,無論如何都有更好的競爭條件和機會。所以在學期間經已懂得去未雨綢繆,力圖與其他方面都有所不及的家庭和長者,一同競逐公共房屋資源的心態和行徑,亦不過就是另一種的「淪落」。至於表面上的「冇得輸」,賠上的卻是社會資源分配的應有之義,暫且不說年輕人亦應有的志氣。
當然我們的大學生大可振振有詞:身為政府膠官尚且會不避私嫌囤地居奇;另更有互租對方單位騙取租津;怎還少得了知法犯法去潛建的偽首!遵循正常途徑去申請公屋又何罪之有?若有如此通透學子,我定必建議他們效法偽首所言,按咗嗰層居屋,仲要問埋親朋戚友籌旗,然後北上創業,好讓能早點騰出一個居屋銀主盤。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