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最新一期《風險通報》披露,去年第三季發生三宗遺留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事件,其中一宗個案有婦人需要真空吸管協助分娩,惟生產過程陰道水囊爆裂,醫生要置入一個約7厘米長的「塑膠引流」,讓液體排出,卻誤將該物件遺留在病人陰道內。病人在分娩後23日仍感到陰道痛楚,醫生始發現「塑膠引流」遺留在體內。
報告指該宗醫療事故,婦人在分娩後第三天向醫生表示「塑膠引流」失蹤,但診斷後未有發現,於是讓該名婦人出院,至第八日更有紀錄顯示病人的會陰地方有腫脹情況。直至分娩後第23日,病人再向醫生投訴感到會陰痛楚,最後醫生用超聲波發現「塑膠引流」,並將之移除。
刺錯病人胸膜
另一宗個案涉及在錯誤部位施行醫療程序。一名醫生診症後,發現病人右邊有胸膜積水,但在病人的醫療紀錄卻誤寫為左邊胸膜積水,並為病人進行左邊的胸膜穿刺。相關醫生插入胸腔導引管後,病人左邊肺部擴大,其後醫生翻看X光片發現問題,病人最終順利康復。醫管局建議,重新檢視進行胸膜穿刺的過程並統一做法。
去年第三季也有一宗病人自殺個案,該病人患有多種疾病,被發現在隔離病房的洗手間用花灑的膠管自殺;醫管局建議應重新設計洗手間設施,減少高危病人的自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