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朗德 令克林頓艷羨(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奧朗德 令克林頓艷羨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法國總統奧朗德上台近兩年一直都面目模糊,除了引入75%入息稅有點noise外,大部份時間都不起眼,民望更跌至三成多的歷史低位(第五共和以來沒有在位總統上任不到兩年支持度如此低)。誰知一場深夜「綿羊仔」偷歡鬧劇把他弄上國際新聞頭版。世界各地網民、民眾爭相追看熱議,國際媒體追訪和評論同樣不絕。大家都在猜幾位主角如何反應,看奧朗德如何收拾殘局。
傳媒評論中最抵死啜核的要數《經濟學人》。它發表了一篇似諧實莊的社論,把法國的情況套在美國身上,假設奧巴馬像奧朗德那樣「偷食」,而他的情人是美國著名女演員Jennifer Aniston(畢彼特前妻),他的政治拍檔是希拉莉,而「第一女友」則是名記者Katie Couric。《經濟學人》的社論還設想美國傳媒像法國行家那樣視男歡女愛為總統私事,沒有窮追猛打,只是輕輕問一下「第一女友」的身份有沒有任何改變,會不會再隨他出訪。做了一連串對比後,《經濟學人》認為美國政治生態假若跟法國一樣,視政客私生活如等閒,那美國政壇將可吸引更多有能之士,將會有更多姿采豐富的人物如甘迺迪總統,少一點像羅姆尼那樣的悶蛋。
《經濟學人》的分析未必人人同意,但前美國總統克林頓肯定覺得「深得我心」,希望美國傳媒及政界跟法國看齊,對總統的私生活不予追究,那他的政途將會順利平坦得多,他的政績不會被「性醜聞」掩蓋,他更不需要下令向伊拉克發射導彈以轉移視線。
還記得九八年克林頓被揭發在白宮與見習生萊溫斯基有染時,整個美國從政圈到傳媒都像停擺一樣,只討論一件事,只報道一件事,不管亞洲金融風暴或克林頓下令空襲伊拉克,又或是阿蓋達向兩家美國駐中東大使館發動恐襲,都動搖不了那份執着,都不能令美國社會從這段醜聞中走出來。直到二千年大選開打,情況才有明顯改變。要是美國政壇跟法國相近,也許美國會採取更有力措施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又或會全力追究發動恐襲的阿蓋達,從而避過九一一的夢魘也說不定。
話得說回來,法國傳媒及民眾雖然沒有對奧朗德的緋聞窮追猛打,但不表示奧朗德可以輕易脫身,也不表示奧朗德不需設法補救。事實上這位以Mr Normal(鄰家男人)自許的總統在緋聞曝光後立即出招,在今年首個記者會公佈一系列重大的經濟改革措施,包括削減中、小企業稅款,減少政府開支,改善法德關係,精簡官僚程序等。
奧朗德把今次改革稱為“The biggest soical compromises in decades”(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共識)。簡而言之,社會黨出身的奧朗德要來一個大轉身,全面向右轉,希望能振興經濟以救民望,以轉移國人視線,即使被黨內左翼批評他立場不堅定,投機騎牆也在所不惜。不少傳媒對奧朗德採取接近德國式的經濟政策表示歡迎之餘,不忘諷刺他的做法其實是要令民眾把焦點放回國家大政上,沖淡緋聞的影響。
奧朗德的「轉移視線」大法會否成功目前言之尚早,不過,奧朗德的艷史及引起的風波至少強化了法國的浪漫形象,並再次確立French Exceptionism(法國就是不一樣的)。在這個手機、攝影機無孔不入,人人都是狗仔隊的年代,法國總統能在緋聞漩渦中保護個人私隱,不僅克林頓羨慕他,其他公眾人物同樣對奧朗德的好運既羨且妒!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