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辣招遏抑樓市泡沫(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 關焯照) - 關焯照

通過辣招遏抑樓市泡沫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 關焯照) - 關焯照

中原地產在上周五公佈的二手樓價指數下降至117.71點,終於跌穿了運行整整一年的主要支持位118.5點,反映本地樓市已展開一個較快和持續的跌浪。
其實,最近樓市氣氛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例如,市民對今個月初推出的「白居二」的反應遠差過上年首批的「白居二」。另外,即使地產發展商提供不錯的優惠,然而部份的一手盤銷情仍然未能熱賣;最有趣的是筆者在今個月4日舉行了一個投資講座,在答問環節中,竟然沒有一位參加講座的朋友提問關於本地樓市的問題。綜觀以上幾個情況,市民的置業和投資樓市的信心的確有明顯轉差趨勢。
本周一,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發表本年度《國際房地產價格調查》(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結果顯示,在全球360個國際城市中,香港市民的房價負擔能力比率(私人住宅中位數除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4.9倍──即一個中產家庭要用上14.9年的收入才可以購買一個普通單位,是眾多被調查的城市最高的,亦較今年排名第二位的加拿大溫哥華市的10.3倍高出很多(見附表)。如果將香港和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比較,香港市民的房價負擔能力比率是新加坡的三倍。主理這個研究調查的學者Alain Bertaud更形容:「現在香港的樓價是嚴重負擔不起(severely unaffordable)。」這正好證明香港的樓價已達到泡沫化的階段。

為減低本地樓市的泡沫風險,特區政府在過去三年多已分別推出多項管理需求措施(俗稱為「辣招」)以減低市民和境外人士購買本地房屋的意欲。雖然辣招只是以增加交易成本來打擊市民和境外人士的入市意欲,並不是針對本地樓市的兩大基本問題:新樓落成量低企和超低息環境。但在樓價高企的情況下,辣招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另外,辣招亦為政府買些時間去制訂有效的措施去增加短、中、長期的住宅供應量。
自辣招推出以來,不少學者、地產分析員和立法會議員質疑其成效。但事實證明辣招的確有舒緩本地樓價的升幅。例如,由「雙辣招」(加強版特別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在2012年10月推出至今這段時間,二手樓價只是升了1.3%。如果加上2013年2月才推出的雙倍印花稅,二手樓價在過去一年更下跌了約2%。讀者可以想像,沒有辣招控制樓市的亢奮氣氛和需求,筆者肯定樓價較現在高得多。
上月11日,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貨幣及經濟部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非利息措施(non-interest rate policies)對穩定按揭信貸增長和樓價升幅有制衡作用。根據報告內容,兩位主理這個研究的學者採用60個國家或城市(包括香港)的樓市數據和面板數據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實證結果指出在九項非利率措施──(1)存款準備金率、(2)流動性規定、(3)貸款增長限制、(4)最高按揭比率、(5)最高供款與入息比率、(6)對物業市場風險承受的限制、(7)調整按揭貸款的風險加權比率、(8)調整撥備規定和(9)物業相關稅項─物業相關稅項(例如調整印花稅、註冊稅、首次置業津貼、資產增價稅等)是唯一的措施對房產價格升幅有明顯的克制力,結果引證在過去幾年政府推出的辣招得到學術研究支持。
立法會將在下月再審議兩項辣招──買家印花稅及加強版特別印花稅。筆者認為立法會議員已花了一年時間審議以上辣招,已經有足夠時間反映自己的意見和提出修訂。如果議員繼續浪費時間去提出無謂修訂或甚至不通過這兩項辣招,最終損失不單是市民,而且更令政府失去部份管理樓市需求的能力。對整個社會來說,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