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自貿區內銀行的具體業務操作,市場仍靜候方案出台,不過當局正就不同構思收集業界意見,包括可能放寬區內分支行,把境外拆借及區內發行大額可轉讓存款證等資金來源,計入存款組成部分,以便更易滿足銀監會的貸存比要求。消息指,若計算口徑真的放寬,對一向在內地吸存款較難的外資行,日後拓展放款肯定有利,但目前仍未清晰相關意見,會否納入最終方案內。
記者:劉美儀
銀監會規定,內地商銀(包括中資及外資)貸存比率上限為75%,即每百人民幣存款最多只可放貸75元,存款基礎的定義亦很窄,主要為客戶及機構存款,銀行透過同業市場拆入的頭寸、或發行存款證所得資金,均不計入存款基礎內;外資行因內地網點始終有限,吸存能力一向較中資行為弱。
星展:肯定有利發展
目前,在自貿區已開業的兩間外資行支行,僅東亞(023)及星展(中國),內地媒體《東方早報》引述,東亞(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關達昌,日前出席監管當局召集銀行界在滬舉行《港澳委員座談會》後指,「進駐自貿試驗區的銀行存貸比口徑正醞釀放寬」;銀監會正諮詢區內分支機構,從境外帶進來的穩定資金,部份計入為銀行存款的意見。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執行董事王良享,拒絕就收集意見置評,只說任何與內地商討,均由星展(中國)處理;但倘若自貿區內分支機構,日後透過境外拆借及發行大額存款所得資金,獲准計入區內存款來源,則對一向吸存較為困難的外資銀行,肯定屬有利發展,惟最終安排要由當局決定。
另一家有份表達意見的外資行高層說,目前銀監會僅在徵求意見、「拋磚引玉」階段,並無正式方案落實,亦未清楚何時拍板,相信當局會參照多方面考慮作決定,包括更加開放及與國際接軌之餘,亦平衡風險可控等因素。
據內地報章《東方早報》引述,當局擬放寬自貿區內分支機構存款計算口徑的徵詢方案,容許區內銀行從境外母公司、分行所拆入的頭寸,一年期以上資金,一半可計入存款規模;區內分支機構通過發行大額存款證,所獲超過6個月期的資金,亦有一半許可計入存款基礎內,換言之區內銀行的存款資金來源,將較區外銀行更多元化。
分析員指,有關舉措可優化自貿區內,銀行符合貸存比的彈性,並提高資金流動性及放款空間。不過有銀行界消息謂,自貿區內金融業仍以與境內區外操作為核心,不宜對跨境離岸業務放寬,過度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