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社會學的人都會知道,一個社會機構或組織表面宣稱(manifest)的功能與實際表現(latent)的功能,往往是兩回事,而後者才是值得認真看待的問題。正如一個政客或政黨說的不重要,他或他們做甚麼和不說甚麼才最重要。
施政報告發表後,立法會屬下各個事務委員會照例要開會,跟進各個政策範疇的問題。但本周二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聽取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簡介有關措施。在全無特別原因的情況下,原應有二十五名委員開會的會議,連同主席只有四人出席,不足法定人數三分之一的八人,因而流會。
今屆立法會未及兩年,已先後有兩次大會和兩次事務委員會因法定人數不足流會,次數之多,記憶所及,可能是歷屆之冠。最初立法會流會亦曾引起公眾譁然,輿論爭相批判,但如今按照邊際遞減定律,大家經已習以為常,再沒有多少市民大眾會予以理會。
所謂批評都不外是老生常談,例如議員的職責是開會,為民請命,反映社會意見,納稅人用公帑供養議員,每人每年的花費包括薪津任滿酬金及其他支援費用在內,動輒在千萬元以上,連最基本的工作開會也做不到,實愧對公眾。
至於議員事後的所謂道歉和解釋,亦是千篇一律,耳熟能詳,無非是生病、早已請假、有其他會議或事務纏身、交通擠塞之類。
但真正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卻不好意思也不敢直言,就是這些立法會會議開與不開根本分別不大,徒然浪費時間。尤其是周二討論的房屋政策問題,雖是689政權自吹「重中之重」的政策,實質了無新意,不外是將長策會的報告搬字過紙,而且對有關建議大家早已發表評論,再談亦是行禮如儀而已。
最重要的是,梁振英沒說的不等於不會做,說的也不等於會做,更絕大機會做不到。所謂未來十年興建四十七萬個住屋單位,其中六成是公共房屋,都是假大空的藍圖。要認真討論,以至所謂發展大嶼山都會和重拾上任政府起動九龍東的牙慧。無論反對派抑或奉旨撐政府的建制派,相信都需要超難度的演技,肯定是苦差。加上年關在即,假日氣氛濃烈,相信趕辦年貨應是大多數缺席議員心底的意願。
老實說,作為納稅的普羅市民,我雖然不會認同議員不開會的行徑,卻不會特別苟責他們,因為有甚麼樣的政府,便會有甚麼樣的議會。相對於每年耗資數以億計尸位素餐的無能不問責官員,鮮有真知灼見的議員不開會愉懶開小差,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分,彼此彼此而已。與其大家裝模作樣扮開會,言不及義,廢話連篇,倒不如齊齊閉嘴,讓公眾耳根清淨好了。
對於施政報告的評價,公眾的眼睛其實最雪亮。梁振英以二百億公帑「扶貧」買民望,即時升三點,每點耗資六十六億元,但不到一個星期,便打回原形。
根據港大民意計劃的調查,一月十五日施政報告公佈當日訪問一千零十七人,36%受訪者表示滿意,31%表示不滿,滿意度淨值為五個百分點。一星期後,滿意率已急跌至23%,不滿比率則急升至41%,滿意度變為負值十八個百分點。
雖然大多數受訪者贊成施政報告的興建房屋目標和扶貧政策,但同一調查卻顯示只有29%市民表示滿意梁振英的施政方針,較去年施政報告發表後只有36%的滿意度更低,不滿比率則由去年的32%急增至42%。
人心所向清楚明確,施政報告討論不討論,在舉手機器建制派的支持下,都必定通過,行禮如儀的會議開不開,又有何相干?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