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年糕在布袋澳至少有過百年歷史,一代傳一代,這都是由老竇傳給我。」
為追尋柴火年糕的蹤影,清晨六時多,天還未亮,已到達清水灣布袋澳,沿小路走,沿途有不少製作年糕的店舖,海風吹拂冷得發抖。去到盡頭,見到「六嬸水磨地道年糕」的招牌,到達一間正冒起白煙的破房子。走進屋內,嬸嬸們正埋首於在爐旁煽火,鍋灶下的柴火紅火熱燒起來,一下子,屋內變得暖和,瀰漫着柴火的氣味。七十多歲的六嬸十分寡言,只專注地執拾柴枝,低調得很,其團隊是由六、七名原居民組成。「用六嬸為名,都是想品牌有傳統形象!我們一直都是這個班底,最初只是在廟旁的小屋做,本來只是做給自己和家人吃,但越來越多人找上門,後來應付不到產量,六、七年前便搬到現址,每逢年尾會開爐做年糕,一直做到年廿七才收爐。」負責人布袋澳原居民布漢耀說。
周潤發也是知音
柴火水磨年糕是布袋澳家家戶戶的傳統,原只是當地居民的私房食物,但識貨之人不介意偏僻,走入布袋澳購買,連藝人周潤發也是知音。「上一輩村民都懂得蒸年糕。以前村很窮,物資不豐富,新年吃年糕,除了好意頭外,因不易變壞,很耐放,就算發霉,切走那部份便可吃。」約五百呎的房子被柴火煙熏得黑漆漆,內有七個爐灶,各放上約三呎闊的大鐵鑊,其中兩個為炒料用,其餘則用來蒸糕,每個爐每次可以蒸約百底。「臨收爐前的一周,為了趕工,忙到無停手,我們同時用五個爐蒸糕,周圍白煙處處,好壯觀啊!」
布漢耀說做年糕的方法沒甚特別,不外乎前一晚要先將糯米磨成粉,隔渣做成糯米漿,加入煮滾的蔗糖水攪拌,入爐蒸便成。「我們用的是泰國純糯米,用石磨磨製後,富米香之餘帶點粗糙,口感有別於用現成的糯米粉。糯米和蔗糖比例大約十比八,柴火火力要夠平均,蒸出來糕才夠透身,有彈性!」將年糕整齊放在蒸爐後,封上鐵蓋,外面圍上濕毛巾,待三個多小時便大功告成。
其間若火勢一轉弱,嬸嬸們便蹲下,默默加柴、撥火,寸步不離。問為何堅持用柴火蒸糕,她們說:「用柴火雖然很麻煩,但始終比石油氣便宜,加上柴火正氣,火力夠熱又平均。」她們只會拾起掉在地上的樹枝,或者無用的木頭來燒,「如果用檀木會燒不起,最好是荔枝木,無論粗幼都要拾,可以調節火力。」
用柴火做的年糕賣相一般,表面不平滑,甚至有點凹凸,但一入口卻很香軟,隱隱帶點柴火香味。布漢耀說,年糕黏性強,要以熱水浸過的刀切,用蛋漿煎香更美味。近年「六嬸」年糕已邁出布袋澳,進駐年宵、商場的短期展銷攤位,為增加產量,以往的石磨機、人手攪拌步驟已轉為機器化,瓦缽亦變為微波爐盒,婆仔猶在,但已不願再隱世了。
布袋澳六嬸年糕
地址:西貢清水灣布袋澳7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