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利是封舊時風光

元氣堂:利是封舊時風光

利是封,早已從傳統的長方紙紅封包,蛻變成激光切割紙雕、立體浮雕燙金、布面金線鏽花,乃至錄播式發聲等嶄新設計,物料造型五花八門,極盡浮誇之能事,為利是封加添被收藏的價值。然而,當各商戶的利是封在爭妍鬥麗之時,有誰懂得除去其華麗面紗,反璞歸真,思索小小利是背後的真正意義?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找來兒時的利是封,訴說利是的舊時風光;百年老金行四十多年來一直向客人送上利是封,平實設計卻是洗盡鉛華,流露出滿滿的人情味。說穿了,利是不在乎內內外外的價值,那份祝福心意才是最矜貴。
記者:溫曉嵐
攝影:劉永發、周旭文、黃子偉

吳文正(Simon):文化葫蘆創辦人,喜歡懷舊,昔日紙品收藏中,包含二百多個舊利是封,部份是媽媽及婆婆留下的舊物,有些則是於摩羅街及老文具店尋到的寶物,由50至90年代不等。

膠套利是 透光露「餡」

Simon簡單分析不同年代的利是封設計:「50、60年代的柯式印刷利是封,色彩繽紛,而且多用傳統的吉祥物做主題,如福祿壽、大富大貴的牡丹、代表福氣的蝙蝠等,配上一些祝福語句,把所有意頭好的東西放在一起;70年代則興起膠利是封,上面有印金,阿媽會叫我拆完利是把膠利是封留下給她重用。」在眾多膠套之中,以專為「硬嘢」而設的圓形膠套最特別,Simon回憶:「70年代的利是分『硬嘢』及『軟嘢』, 一、兩圓的『硬嘢』放在這些圓形利是膠套中剛剛好;『軟嘢』則是紙幣,只有很親的親戚才會派。而當年收到百多元利是已經很不錯!」然而膠利是封也有其缺點,「一來有塑膠料的臭味,二來濕水後會黏在一起,三來是透光,讓人看到『內餡』!」是故膠利是封流行了六、七年就漸漸被淘汰。紙張再度成為主流,但就配合燙金,令造型更大方得體。
從前收利是的小孩,今天已經是派利是的成年人,Simon回想當年媽媽囑咐他收利是時要說祝賀說話,收利是不能即時拆開,這些都是一種家庭教育,「相反現在新年派利是,有時孩子連『謝謝』都不會說!有些則是父母代領,孩子不知跑到哪裏去,利是完全失去祝福的功能,彷彿價值只剩下利是封內的錢。」令Simon印象最深的利是,是只有一分錢的利是,「你知道那時一分有甚麼用處嗎?是用來交水費電費的,就如現在的一、兩毫輔幣!那是父母較窮的朋友派的,長大後方理解對方的難處,但那時媽媽已經教導『不論利是錢多或少,都要心存感激』,因為利是是一種祝福,並非內裏的價值。」

Simon的第一個銀行戶口為渣打的迪士尼戶口,當時銀行為鼓勵小孩儲利是錢,還附卡通錢箱。

50、60年代

50、60年代的利是封色彩繽紛,財神、福祿壽及牡丹都是慣用的吉祥圖案。

70年代

70年代興起膠利是封,比紙利是封更耐用,但濕水後卻容易黏在一起。

滙豐銀行利是封設計簡潔十年如一。

90 年代

曾經風靡一時的時裝品牌BANG BANG也出利是封!

90年代嘉禾出的成龍《我是誰》利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