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趕稿之際,收到電台的來電邀約,稍後時間與其正進行直播的節目主持人對話,並就一份剛公佈的調查發表意見。至於報告亮點就是香港的「中產階級」認為需要有3千萬的資產才有安全感。我沒機會看過相關報告,不過對於這類調查,只有一句:認真就輸了。事實上,這些數字就如當日風帆皇后語重心長的「有人話」:要4百萬先能養大一個細路,並沒兩樣。但求嘩眾注目外,還不就是商業機構刻意為其經營業務製造話題,及後查看新聞出處,果然。
大學生4仔主義不再
不過更有趣的發現是,原來這調查早在去年9月完成並已發佈,亦有媒體跟進報道。今日舊聞重提只怕不是節目主持人翻炒,而是因為那份近日鬧得風風雨雨的報紙,其「即時」新聞網竟在前天刊載這則消息,而句首就是:某某人壽「今天發佈」……至於結語也見精采:因為香港中產存款須達3千萬,才獲得財務的安全感,比台灣人要求多近4倍,可見香港中產對前景欠信心,時刻提高警覺積穀防饑!如此不計兩地生活水平有異,只求立論,實在莫「明」其妙,怪不得要勞煩劉總編坐鎮網絡新媒。
話說回頭,今時今日香港大部分的所謂中產階級,其生活質素只怕好不了「基層」多少,當然在此所說的質素要求,跟看法國電影和喝咖啡沒甚麼關係,與那4百多萬年薪的收入水平更是離行離列。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擁抱4仔主義,年輕讀者大可不必聯想甚麼「4級AV」,當時只是代表「屋仔、車仔、老婆仔和狗仔」,一種理想中產生活模式的投射,自不然也成了奮發目標,而「屋仔」從來更是晉身中產階級的顯性指標。
可惜,以此為準,香港新一代的中產只怕幾乎都是浪得虛名。按照政府統計處的定義,家庭收入由1萬至4萬元之間已屬中產。亦曾有打正中產旗號的民間團體表示,家庭入息為2.5萬至5萬元者,且屬中產階層。無論以上述任一參考數據計算,中產家庭佔全港所有家庭都逾半,可知中產確是最大的一群……或只是最大「鑊」的一群。
且不說中產聖「城」,我意思是太古城,隨便一個5百呎(實用不足3百5)的市區單位,樓價5百萬是常識,倘未上車的中產,就算以家庭年收入50萬計,不食不喝不用十年方能抵住樓價。實際情況,一般中產家庭,每年可存三分一歲後收入,已如鳳毛麟角,只付首期也非十載不成,試問又有幾多人可以堅持到底?
反觀本港有近2百萬人住在公屋,而近年財政預算案「派糖」也總少不了惠及公屋住戶,現平均租金不過就是千多元,就算收入不及,身住公屋的「基層」,比起為那遙遙無(首)期的中產,可動用支出卻見鬆動得很,生活壓力也大不同。
再者中產階級都是(稅)網中人,平日怎精打細算,每年卻不得不進貢在稅金之上,惟可享福利基本是絕無僅有,縱獲派糖也是人有我有,換句話說,整體交稅最多,所得最少,受壓最大。中產今日只淪兩頭唔到岸的代名詞,上流唔到,又不甘下游,所以怎不發夢會有3千萬!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