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一改前朝的理財哲學,大灑金錢,大幅增加福利開支。30億的低收入家庭津貼,成為整份施政報告的亮點。
基層傾向的學者,對梁振英這項德政交口稱譽,大讚走出扶貧路向正確的第一步。但新增的恒常開支究竟是100億還是200億,連主事官員都各有說法。曾俊華說是超過200億,林鄭月娥後來澄清只有100億,兩者相差了整整一倍。而另一位財金官員陳家強又公開解畫:兩者都正確,只是計算方法不同。
很難想像,在港英年代,甚或回歸後董建華或曾蔭權做特首的年代,在施政報告最重要的政策上,新增恒常福利開支究竟是多少,司長級官員的公開口徑會竟然如此南轅北轍。無論是否如陳家強所說的計法不同,這不是100元,而是100億呀!公開講話之前,林鄭和曾俊華究竟有沒有「夾過」?以曾俊華為首的財金官員,對梁振英政府的理財哲學反對激烈,看來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在梁振英發表這份「大手筆」施政報告前,電子媒體播出了一則不大為人留意的新聞。新聞訪問了曾俊華轄下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成員,指出梁振英就任特首兩年,福利增幅已超過曾蔭權的七年任期。按照此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估算2022年開始會永久出現赤字,2030 年財政儲備就會用光。」
趕在施政報告之前發表這組數字,曾俊華等財金官員顯然是希望把話說在前頭,搶佔輿論陣地,讓社會對梁振英的福利政策有充份的討論。但這則消息,被施政報告的扶貧政策完全蓋過。曾俊華後來在網誌中再三強調,大家關注經常性開支增長是否太快,絕不是無的放矢。「經常性開支除了如政務司長所說易放難收外,累加效應也非常明顯……由於每一年都有新措施,以往的新措施又會變成『原有項目』,整體經常性開支會如滾雪球般增加。」
曾蔭權年代,為了維持民望,差不多年年派糖,但都是一次過的。風調雨順有盈餘時可以多派一點,時年不好歉收派少一點甚至不派。這是曾蔭權的小掌櫃哲學,穩穩陣陣,不會出太大的差錯。梁振英顯然有所不同,「適度有為」,其實是大政府大有為。一次過派糖變為恒常性,時年好與不好,每年都要派。福利易放難收,成為特區政府越來越重的包袱。
基層市民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收入微薄,無法超越貧窮線;加上物價交通屋租高企,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脫貧。增加最低工資可以舒緩他們的困局,無奈官員無能,商賈無道,工資仍然低得可憐,推出低收入家庭津貼,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梁振英為了博得掌聲,既要討好基層,又不想得罪商家和中產階層,竟然承諾「沒有需要加稅」。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只會把嚴重財赤的問題,留給下屆政府。
曾俊華在網誌中進一步說:「轉盈為虧、耗盡儲備的日子,雖然不會在這一屆政府任內出現,但絕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相信在一個月後的財政預算案,將會有大反擊。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