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讀建制派的言論,不失為無聊時光的一種娛樂。
例如,近日在《文匯報》看到,深水埗區議會社區事務委員會增選委員侯鎮球談政改;這位侯委員認為,普選有篩選是天經地義,並舉例「就算是馬會,隻馬心律不正常都不批准牠入閘,都要試閘。這個不是篩選,是精選。」「是精選不是篩選」論,獲得左報重點報道。
相對「護法」王振民的精英政治論,精選論較為淺白,但不管以學術抑或搞笑來包裝,都擺脫不了兩者都是歪論的事實。
梁振英最新公佈的《施政報告》,就尷尬地成為精英政治論不攻自破的證據。
王振民說,特首普選須設提名委員會,立法會須設功能組別,是為了保持香港的精英政治和資本主義,否則把權力由大眾分享,精英制度不存在,香港就會變成福利主義社會。這個說法並無新意,與陳佐洱當年的「車毀人亡」論基本上同出一轍;普選會導致福利主義,也是香港建制商界說了幾十年的念口簧。
不過,梁振英這份《施政報告》專攻基層挽民望,豪增逾百億元經常開支大搞扶貧等措施,被視為其民粹路線的體現。好了,小圈子「精選」出來的梁振英,結果還是要走建制派一直擔心普選會帶來的民粹福利主義,證明甚麼?證明沒有民意授權的特首,因為缺乏認受,管治維艱,只能靠民粹治港,收買人心,緩衝民間尤其是中產的政治不滿。
長此下去,香港的困局勢將應驗曾鈺成那句「萬劫不復」;惟有普選,才或可救香港出這個無間地獄。
至於阿爺授意的提委會,篩選幾個候選人出來給香港人玩普選這設定,四大唱片旗下歌手無得入閘的無綫「勁歌金曲頒獎禮」,由林峯榮獲全民票選的「最受歡迎男歌星」,已為「精選」作了最佳示範。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