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施政報告?(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香港人的施政報告?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經濟學家Kenneth Boulding說過,只有儍人和經濟學家,會相信在有限的世界可以有永遠、持續的經濟增長。同樣地在香港這片福地,只有儍人和特區政府會相信,在有限的地域和資源之下,可以接待近乎無限的大陸遊客。
2007年時,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他的遠景,認為香港人口至少要達至1,000萬人,才可以追得上紐約和倫敦,而當時香港的人口密度之高已是全球聞名,自然得到不少人的抨擊。七年後,類似的話從現屆政府口中流出,雖然說的不是人口,但本來生活環境已經擠擁的香港,是否有能力接待更多的旅客,是否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問號不期然彈出。
按照現屆政府提供的數字,去年訪港旅客高達5,000萬人次,當中4,000萬為大陸旅客;預計2017年會有7,000萬,2023年更有可能突破一億。不討論政府預測的數字是否可靠,尤其7,000萬這個等同香港人口十倍的數字,實在過於驚人。如果我們暫時着眼於過去一年旅客為香港所帶來的影響,5,000萬人又是怎樣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5,000萬,過去有多少人是因為這些旅客,而要在金鐘、太子、旺角、九龍塘,多等一班甚至數班列車?5,000萬,又有多少商舖,因為自由行遊客不感興趣,被戶主逼走、結業,換上一系列掛着「免稅」的藥房、金舖和不是每個香港人都會光顧的名店?5,000萬,貢獻了4.5%的GDP,非常好;但為了GDP而犧牲不少的香港人,又獲得了甚麼補償?
雖然第22段提及香港旅遊業發展的問題,已經對香港構成壓力,然而整份報告都沒有提供任何一個可以於短期之內舒緩壓力的方案。其餘着墨不少都是民建聯式的「成功爭取」,似乎連梁振英本人都認為暫緩一簽多行是「內交成功」,完全無視唯一能夠有效控制旅客湧港數量的方法,只有將自由行和一簽多行的審批權拿回手中。唯一能夠看到的長遠方案,就只有大嶼山增加酒店和旅遊設施,但增加的目的是為配合港珠澳大橋的落成,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吸引和方便更多的大陸旅客來港。
報告出爐後,翌日電台節目上,提出最多不滿的正是中產。他們之所以反對,不是反對政府扶貧有錯,而是忽略了中產對社會的貢獻,擔心政府增加太多恒常性開支的後果,要加稅「埋單」。政策傾向基層的大方向,連教育政策都可以看出,中產又怎可能不作出抗議?不過扶貧的方向是否正確?正確的話,為甚麼有基層家庭受訪後,指會用「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供子女去上興趣班,讓孩子不會在「起跑線」上落後太多?
事實上,報告中做得較以往好的,只有針對少數族裔的政策。最少提出了一個少數族裔在香港目前的困境並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如76段撥款2億提升少數族裔幼兒的中文基礎。剩餘部份,與去年衰無可衰的「穩中求變,務實為民」無太大分別:對症繼續用錯藥,政策繼續向左傾,政制發展只有一小段,人口政策只提一兩句,配合完中央的「十二五」變配合「十三五」,想出頭就要北上發展。
如果說這一份是報告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了討好北京而寫,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會信以為真,因為實在太不似一份屬於香港的《施政報告》了。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