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灣仔藝術中心「漢雅軒三十年慶」展場,如常唐裝衫一襲的張頌仁以流利英語周旋於收藏界名流、學術大腕和博物館高層之間,單是參加他「生日會」的各地藝術家便來了逾百位,把斗室擠得水洩不通。
張頌仁以「漢雅一百」展覽精心挑選一百件「偏好」,涵蓋近一個世紀中國藝術發展面貌。由一九一七年康有為書法、早年中國當代「四大天王」賴以成名的標記作品,到喬十光去年創作的漆畫都有,天價藝術品聚首一堂。
他與鼎鼎大名的藝術家識於微時,一九九五年替曾梵志搞第一個畫展,把王廣義、方力均、張曉剛等帶向國際,兩度被國際藝評雜誌《Art Review》選為百大風雲人物。觀眾抬頭觀看動輒千萬元的作品時實際地問:「究竟買了多少錢保險?」張頌仁會跟你說這些作品是論述美術史的「插圖」;市場欣羨地替他計算身家,他又會失驚無神話你知:「往後我會把這些『物證』全部捐出去。」
作為一家商業畫廊老闆,他更願意跟你研究禮樂復興大業:「我收藏的只是『際遇』,社會缺乏公共平台時,個人發表平台便很重要。」他關心文化政治,在言論空間不斷被收窄的今日,千金難買真自由。
記者:鄭天儀
攝影:林栢鈞(部份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獲美國《福布斯》雜誌選為全球十大名人飯堂的「中國會」內,潛伏着清一色中環西裝友,穿唐裝的張頌仁反而變得有點突兀。他一臉氣定神閒坐下來點了蛋撻和奶茶,這是草根的「港人孖寶」。
「奶茶要港式的。」他再三叮囑侍應。中國會創辦人之一的鄧永鏘與張頌仁是好友,鄧曾擺壽席,王妃戴安娜與張頌仁皆是座上客。直覺告訴我中國會琳琅滿目的當代藝術品,應該也是張頌仁的口味。「不是,不是,都是鄧爵士自己挑選的。」他呷一口奶茶,緩緩地微笑補充:「不過九成都在我舉辦的展覽中買下的。」
張頌仁,恍如像一杯飄洋過海的絲襪奶茶。
香港喇沙畢業後負笈美國念哲學的他,回港後穿唐裝、寫字用科學毛筆、在蘇州租下文徵明曾孫的園林為母親設古典壽宴,與弟張頌義在上海郊區金澤修復古村,電視劇《舌劍上的公堂》裏中飾演自小讀聖言書的郭晉安不理被恥笑「拯救」孔子,張頌仁也在家裏設有孔子牌位,兩個兒子開學要鞠躬。西方教育不但沒有洗走他的中國思維,中西衝擊反令他重新思考文化的淵源,嘗試衝破思想籠牢。出身世家,祖父張夢周是旅滬紹興幫銀行家,念工程的金親做製衣生意,叔父輩中有人收藏古董,他從小便接觸藝術。他的尋根之旅,便以藝術為載體,卻源於恐懼。
走藝術路源於恐懼
「我走上藝術道路大概是因為成長年代對周遭世界長期的惶恐與不滿。」張頌仁指當年父母不願「被解放」而移民香港,他在中學時代長期被基督教的末日思想「嚇窒」;美國反主流文化的「花朵革命」與同期的文化大革命左右逼宮下,他在大三休學一年回流,在美資銀行當見習生卻心繫藝術策展,最後得父母打本在八三年創辦了漢雅軒。最初他主營港台藝術,後來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他說,收藏品反映他與藝術史的遭遇和機遇。
張頌仁沒有計算過收藏過和擁有多少當代作品,卻耍手又擰頭地重申:「我不是收藏家,做一個收藏家要好有紀律。我是因為搞展覽被迫買下一大堆作品,現在又不捨得賣。」
事實上,他在九十年代初辦過不少非商業大展,策展壓力非常大。「因為藝術家那時候不太認識我,我不給錢、他們不給畫。他們也知道作品送出國外參展回來非常難,出去也是比較大費周折,作品都由我收購。」像當年迴響頗大的「後89當代展」,九成作品都被張頌仁收購再展出,當時油畫出國是工藝品,工藝品進口很費勁,他堅持着,並透過在畫廊賣朱銘、陳福善等老藝術家的作品來補貼生意。
有心栽花花不發,當年他無心插柳「被英雄」,收下他認為藝術史上重要的作品,現在這批收藏都變成了無價寶。當然他也試過「走寶」,把一萬幾千買來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三號》三十多萬元賣出,想不到二○○八年的拍賣中以四千七百萬元落槌。「世事難料。」他說得淡然。
無心收藏畫成寶
展覽入口當眼處就是一張不可多得的偌大于右任對聯,不遠處就是李樺以國內戰爭作背景的版畫《怒潮》;張曉剛《血緣系列:全家福》對唱的是曾灶財的墨寶,看到黃賓虹的袖珍山水手卷時,不要走漏眼詩人北島的手稿。
「我一世人第一次為自己做展覽,大部份是歷來不捨得賣或收藏的東西,作為美術史論述的框架,是史論的插圖,未來我會把它們捐出。」西九會是幸運兒嗎?繼希克(Dr. Uli Sigg)後,最近收藏家管藝又捐了三十七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給西九的M+美術館。「現在還未決定捐哪兒,因當中涉及複雜的程序,我不想藏品放在希克的藏館,再詳細考慮吧。」
其實,張頌仁也頗有繪畫天份,買藝術品有眼光,但他無意當畫家,也志不在炒賣藝術品。難怪別人說藝術於他,似玩意多過一盤生意,張老闆無奈照單全收。
一直以來他發掘藝壇最前衞最有原創性的藝術形式與語言,自己卻一直沿用現代人已無法識別型號的諾基亞陳年手機。它明顯沒有上網功能,我懷疑它甚至無能力為主人拍照,只會在來電時老實地唱出單調的諾基亞主題曲。
他樂做一位前衞的守舊者,樂在東西、今昔文化衝擊中。就讓三十年走來,漢雅軒卻越來越似學院,離資本市場越來越遠。
當市場視他為「藝壇教父」,他口口聲聲講「禮教復興」,召集中港台歐美學者分三場學術論,成立嘉禮堂,進行經學以外的學術計劃。若然張頌仁算不上是收藏家,那他會以甚麼身份自居?我揖問公子。
「活動家吧。」張頌仁瀟灑地吞噬剩下的半個蛋撻。然後又興致勃勃跟我說要復興古代漆器,探索古人對幽暗的審美觀,以及禮學與現代生活結合。
「漢雅一百:偏好」遴選一百件中國現代藝術史中的「藝術物」,即日起分三個場地展出:香港藝術中心到二月三日;漢雅軒(中環畢打行)和漢雅立方(葵涌)到二月十五日。
「漢雅一百」展品預覽
張頌仁參與的重要展覽
張頌仁說帶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舞台出場,不是要向西方展示中國文化實力,反而是幫中國藝術家消解對西方現代幻想的自卑。過去三十年,張頌仁參與過不少重要的展覽:
1982年
漢雅軒替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於藝術中心舉行「朱銘雕塑展」,已故台灣雕塑家楊英風當年便形容朱銘「刻就了生命中最深沉的斧痕」。
1983年
替香港奇幻畫家陳福善(右一)於香港大會堂舉行畫展,當年蓄了野性鬍子的張頌仁還請來賭王何鴻燊剪綵。
1989年
張頌仁辦「星星十年」展,說是是一種美術史的思考,從文革後的第一批藝術家中找重要案例重新回顧。
1993年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展」進行了四年的世界巡迴展。八九後精神,對流行文化和近代政治文化的嘲謔和炫誇形成一種中國式的波普藝術,這種波普被定名為「政治波普」,反理想的寫實精神體現在展類的「無聊感與潑皮風」內。
1994年
年策展第二十二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
1996年
張頌仁把張曉剛等藝術家帶到海外,於愛丁堡舉行展覽「追昔——中國當代繪畫」。
1997年
漢雅軒在台北替谷文達舉行水墨畫,台灣人髮裝置展覽,並找來髮型屋協助募髮。
1999年
在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的《文字的力量》台、美巡迴展,把曾灶財(九龍皇帝)的書法帶到海外,圖為台灣展覽現場的徐冰《天數》。
2003年
九月張頌仁經過了三年的苦心安排,於布拉格魯道夫美術館(Galerie Rudolfinum)帶來「幻影天堂:中華當代攝影」展,參展的藝術家來自中港台共43人,包括艾未未和邱志傑,帶來超過二百件風格各異奇趣的作品。
2006年
「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於民居建築群開幕,展出海內外50位藝術家、建築師90餘件作品,涵蓋繪畫、錄像、裝置等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