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擱淺所長 - 盧先亞

好不主席:擱淺所長 - 盧先亞

偽首量「人」為出的執政思維在其施政報告斧鑿處處,「蛇齋餅糉」四寶以外,現還要再加上公帑……該是「糖」,基層(少不了的新港人)受惠最多無可厚非,只嫌其中攏絡買票意味實太昭然。另外教育政策方面,引人注目的項目,可見同樣取捨。
報告中所提及的「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將會由新學年開始,為通過「內地部份高等院校免試招生計劃」,並獲取錄的本港學生,按照其經濟的需要,於修業期內提供每年最高15,000元的補助金,計劃的重點就是不設名額的上限!只要年輕的(借用報告病語)肯負笈「國內」,政府樂於解囊。
根據媒體報道資料,2013年透過上述的招生計劃,完成報名程序的學生人數約2,300人。若以最高資助金額計算,一年的財政支出為1.4億元。按照資助計劃在未來三個學年先推行、後檢討的安排,總支出只逾4億元,看起來未足輕重。不過,既然此計劃未設封頂限制,換言之,若有學子因貪其資助而選擇回國升學,人數定然大為上升,而整體支出自會水漲船高。

不添本地學額 卻倡港青北上

事實上,去年香港中學文憑試有八萬多名考生,當中幾近三萬人考獲大學入學資格,惟本地大學學校提供的學額只有1.2萬多,因此有超過半數符合資格的學生,未獲本地大學取錄。當然,有部份家庭環境許可,自會到海外升學,少不了還有修讀副學士課程和剛提到已然報讀內地大學的那些。因此,受惠學生或會翻幾番,三年後再作檢討,只怕積重難返。
不過偽首願意大破慳囊,自有其盤算,正如他出席施政報告後,立法會答問大會就有泛民議員質疑他積極鼓勵青年北上升學 ,且不說教唆他們傾家北上創業,還有就是寧用香港資源讓內地人來港讀研究院,卻不擬增加本地大學資助學額,卻要港青北上,實為「殖民洗牌」。
偽首竟不作正面回應,只不着邊際的說甚麼,政府每年花費五分之一公帑於教育,當中又有五分之一用諸於高等教育,可見政府重視高等教育。問題並非資源不該投放在高等教育,而是「那裏」和「何人」的高等教育?偽首續說就是為了滿足香港不同志向和興趣的青年,好讓他們發揮所長。然而就是利誘經濟條件有欠的基層青年北上,耳濡目染,早日了解國情,且好向憤青學習。又教我想起網民戲謔報告的點題:讓年青的,擱淺所長!
至於教育局吳局長及後出席記者會時,同被追問為何不增加資助大學學位數目,他就推說內地招生計劃已推行多時,下學年更會擴展至全國14個省市共75間著名大學!只怕內地學者也數不出那75間「著名」大學。反正就是計劃已成熟。至於當局為何不考慮資助港生到台灣(那些年,我已有同學到當地升學)讀書,說到底,答案也就是「民主」和 「民族」主義掛帥之別。
結筆之際,且知偽首又將率團訪問福建,此次「內交」與過往有所不同,因為還有一批由福建社團聯會安排的香港學生隨團。官方外訪竟把學生拉往同行,但求「國民」離岸教育,真的無所不用其極。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