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怪,香港中產階級對芭蕾另眼相看大大話話超過半世紀,但是邀請舞團過江演出的機構迄今不懂得做宣傳,把目標觀眾當作和他們一樣牙牙學語的小學生,實在是推廣界奇景。譬如有四十二年悠久歷史的藝術節,下個月請了史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來文化中心跳《吉賽爾》,廣告就做得十分生外騎呢,徹頭徹尾像下鄉招待不知芭蕾為何物的農民,完全沒有大都會氣質。以「國際芭蕾名牌演繹舞團首本」這樣聲大夾惡的標題作招徠,有種「我話係就係」的霸道,「名牌」指的不知道是舞團本身還是舞蹈員,假如是前者,方家在偷笑之餘大概會溫馨提醒,這家米蘭名店馳名國際的從來只有歌劇,舞團除非有家生或外聘的名角支撐,否則屬於二線;若然是後者,怎麼又不見一一列出蓬蓽生輝的姓名,讓仰慕熠熠星光的粉絲爭相走告飛撲購票?
事實上,印刷精美的摺頁單張,揚言「2014年舞團訪港,將率領六十多位頂尖舞者,演繹《吉賽爾》這個至死不渝的淒美愛情舞劇」,卻連一個演出舞者的名字也沒有。只說舞團曾經「孕育不少國際芭蕾舞星如Carla Fracci、Massimo Murru及去年隨美國芭蕾舞劇院來港獻技的波雷」是不夠的,付梓時手上沒有演員名單,起碼封面和內頁照片的獨舞者是誰,總應該好好注明吧,人家可不是電腦打造的圖樣,專誠為你裝飾版面的,姓張還是姓陳,姓羊還是姓馬,怎不交代一下?約莫記得,美國舞蹈員公會明文規定,刊登會員見到眼耳口鼻的玉照,必須在旁邊寫明名字,不為捍衛名氣,只為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