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提名不可能排除(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公民提名不可能排除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北京政府和建制派對「公民提名」深痛惡絕,道理很容易明白。因一旦有了「公民提名」,要透過提名委員會去篩走與中央對抗的人就不可能了。但就算沒有了「公民提名」,也就算完全按北京政府意願,提名委員會是機構提名、集體意志、實質提名,公民提名的元素,其實已是沒可能排除的了。北京政府想隨心所欲地篩走他不想要的人,而又要令這樣的特首選舉選出的人有認受性,幾近沒可能的了。道理也是很簡單。
現在北京政府的立場看來,仍未排斥由「公民推薦」產生參選人供提名委員會確認為正式候選人的其中一種途徑。若然有「公民推薦」,即使提名委員會採取「少數服從多數」或全票制的議決方式,一個得到近十萬甚或更多「公民推薦」的人選,提名委員會也未必敢貿貿然把他篩走。一旦這樣做,那會即時爆發政治危機,這名參選人的支持者必然立時走上街頭抗議,佔領行動即時發生。選舉還未舉行,其公正性已受質疑,國際社會不關注這樣的選舉才怪。到了選舉時,更會是廢票白票一大堆,選出來的特首還有何認受性。
若是如此,提名委員會雖名義上有權篩走一些候選人,但一旦一名由公民聯署推薦的人被選去到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們也只能按着公民的意願讓他順利過關。更甚者是這樣透過公民推薦「入閘」的候選人,在接着的選舉中會取得先入為主的優勢。由於在收集公民聯署推薦時,他必會在全港進行收集簽名的運動,他的選舉工程其實從那時候已經開始了。再加上他已收集到十萬或更多選民的具名支持,到了正式選舉期開始的時候,其聲勢浩大必會較那些以其他途徑「入閘」的候選人為高,令他在未選前已先勝一仗。其他有力爭勝的候選人,雖可以透過其他途徑輕易「入閘」,但為了不讓對手取得先天優勢,也必同樣會捨易取難,以「公民推薦」來取得「入閘」資格。結果是公民雖未能直接提名候選人,但「公民推薦」基於實際的考慮,會變成為雖無其名,卻有其實的「公民提名」了,更會是各方爭相採用的「入閘」途徑。
即使北京政府連「公民推薦」也否決了,但按現在的安排,泛民主派要在提名委員會內取得最起碼作為參選人的資格,讓提名委員會整體去確認為正式的候選人,應還是能夠做到的。那麼泛民主派一方面以提名委員會內的途徑去取得參選人的資格,同一時間必會同時發動民間的「公民提名」運動,收集數以十萬計的市民支持這名泛民主派參選人成為正式的候選人。一旦提名委員會不確認他為正式候選人,泛民主派也同樣可以即時發難,發動抗爭、佔領行動,破壞跟着的選舉的認受性,並會在選舉中投廢票白票,令選出來的特首不具管治的正當性。迫於無奈,泛民主派的參選人也不可能被提名委員會篩走,結果又是令泛民主派候選人以民間的「公民提名」去預先壯大了選舉聲勢。其他候選人可能也被迫跟隨大搞民間的「公民提名」,那令這雖只是民間性質的「公民提名」變了和官方的「公民提名」,在效果上沒有實質的分別。
北京政府可能打算讓今次普選特首拉倒,那麼在一七年就可以用回小圈子方式去選特首,但那也是沒有用的。香港市民經政改這一役,已充份醒覺,到時泛民主派必會杯葛特區政府搞的小圈子選舉,並發動民間同時搞「民間特首選舉」,把民間以「公民提名」出來的候選人,與小圈子選舉的候選人在「民間特首選舉」中一起讓選民去選擇。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得票不會多於一千二百票,但民間選出來的特首卻可以是幾十萬甚至超過一百萬票。那麼這位由小圈子產生的特首還有何公信力,因民間特首的認受性比他還要高很多。國際社會對這樣的選舉也必會密切關注。
從這就可看到,即使北京政府容不下「公民提名」,「公民提名」也必可以用各種方式浴火重生,令沒有「公民提名」之名的特首選舉,也必會有「公民提名」之實,這是任何政治謀略也排除不到的。既是這樣,北京政府為何不落落大方一點,在制度上接納「公民提名」,讓它體制化,那不單令各方的分歧減少,更可顯出北京政府的泱泱大度,贏回民心,對北京政府來說,實是百利而無一害。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