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德國駐港總領事蘭布斯多夫日前表明特首普選不應預設篩選,昨再就民主議題開腔,指德國賴以成功的要素在於奉行民主選舉,政治穩定促使商人放心投資,而非只着眼「搵快錢」。他又指德國作為經濟強國,理應肩負推動民主的重任,「經濟越成功,隨之而來的責任越重大」。
記者:白 琳
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認同,香港的教育水平相對高、公民社會成熟、傳媒亦相對自由及具批判性,與德國的成熟社會情況相似,若缺乏民主制度,會出現「政治滯差(political lag)」,反而令社會出現更多衝突;因此香港應以德國借鏡實現普選,「走向民主,社會反而會更加穩定」。
早前談普選遭左報抨擊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認為,德領事言論暗示香港可向德國借鏡,「德國經過獨裁同戰亂先走到民主,佢唔想香港都要經歷血的教訓」。中國積極與歐盟建立策略伙伴關係,陳期望歐盟其他成員國陸續跟隨德國,就普選問題開腔,「好似03年7.1,歐盟公開反對23條一樣」。
在港履新半年的蘭布斯多夫(Nikolaus Graf Lambsdorff)早前接受本港傳媒訪問時指,普選是「兩制」分別所在,普選原則是「每個人都擁有選票,每個人都可以競選」。翌日左報即抨擊他干擾本港事務。
蘭布斯多夫昨在香港總商會的分享會介紹德國營商環境,但對記者就佔中及本港政治環境等提問一概不回應。
昨天台下觀眾詢問,德國成功是否源於重視紀律、勤勞或教育制度等。蘭布斯多夫答說自己先後在波斯尼亞、科索沃、摩爾多瓦和愛沙尼亞工作,碰巧見證這些國家舉行首次民主選舉,「我開始明白國家成功基於很多複雜因素,但往往做錯一件事就招致失敗。最重要因素就是政治社會穩定(political social stability),德國做得很好」。即使德國仍面對國債和高失業率等問題,但國家經歷了60年民主選舉,加上10年前的經濟改革,近年在經濟上漸見成效,「每次政權更替,或者不更替,都無損政治穩定和投資氣候」。
蘭布斯多夫續讚揚民主社會之好處,指德國近年旅遊業收益所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超越汽車業,中國遊客人數增幅最高,消費力最強,「這是因為我們是民主社會,並且致力與其他國家維持友好」。他又稱對投資者來說,德國並非「搵快錢」(make quick profit)的地方,卻能提供穩固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