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觀音開庫」,經常開支增加二百億僅是開始,而且年終埋單一定不止此數;除非把關的官僚不予合作,因為合資格的受惠人士無遠弗屆只會多不會少。當年陳佐洱的「車毀人亡」名句言猶在耳,何故梁振英完全置諸腦後,不單大搞福利主義,出手較港英以至曾蔭權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因十分簡單:香港人財大膽粗,自恃坐擁數萬億儲備,便可以自把自為,視中央如無物,硬要搞普選更要倒梁。要港人改變心意,回復從前的功利及實際,必須先解決他們信心的來源和根據,迫令港人再次面對倚靠中國的現實。
大灑金錢的好處顯然易見:短期可以立即收買人心堵塞人口,單看連日來有關扶貧措施的廣泛報道已知這策略奏效。特首的民望有望止跌回升。只要扶貧措施盡快推出,真金白銀直送幾十萬市民手中,市面消費同步反彈。長期而言,出現財政赤字在所難免,但福利易放難收;有朝一日中央需要再次插手救港,乃是徇全體市民所求。香港的儲備毋須亦不易用光用盡,但以港人憂患意識之重,只要危機訊號一出,希望中央「放人」、「放水」之聲自會一呼百應。
香港推行大扶貧政策(暫且不稱之為福利主義),對特區政府及中央治港只會有好無壞、有利無弊。因為最終結果必會是中港融合,令香港惟有背靠祖國,才能與其他地區及內地城市持續競爭保持優勢。扶貧政策惠及新來港人士,亦有助舒緩內地同胞對港人的不滿,令他們能在香港盡快扎根融合社會之中。
港人對施政報告的批評,多集中於「輕中產」部份。而特首的回應是,不論教育、開學、就業和醫療等中產階層最需要和關注的政府服務,政府其實都有大手投資。但仔細再看,絕大部份香港人的機會和選擇,其實要向北望或往北上,才能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支援。
由內交、內遷到內融,香港中產需要接受不斷向內地的政府靠攏,而香港的企業亦要不斷向中國的資金開放,才能確保香港的持續發展──這是施政報告一再出現的潛台詞和潛訊息,香港人多看幾遍便會心領神會。
大扶貧政策一開,欲搭順風車者定必爭先恐後。因為這是換取選票的最有效方法。單是建制陣營內的不同黨派別,便已會爭個不亦樂乎。特區政府其實亦樂見其成,因扶貧的聲音與要求越多,問責官員與財團商界的議價能力亦越大。比如標準工時及強積金對沖的立法,營商環境和稅制改變等,政府到底順應哪方的民意,而又能同時平衡當事人的利益,端視乎雙方的誠意和合作程度。財團或會以由香港撤資作為威脅,但有中國誓為後盾及中資的虎視眈眈,特區政府其實絕無後顧之憂及讓步需要。因此,擴大香港扶貧「投資」其實事在必行,最終目的是加快中港的融合,令更多港人確認和接受一國一制的終極需要。
有人批評這種「重扶貧輕中產」的政策會加大撕裂香港的力度,擴大香港的階級矛盾和兩極分化,甚至加大香港的政治失衡。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後果,但亦是特首在民望低沉時釜底抽薪的唯一自救辦法。試想如果香港今天重返沙士時代,庫房收入高𥧌不再,財政儲備毫不足恃,出口增長歷史新低……港人對普選的要求又怎會熱烈?對能帶港人走出困局的特首又怎會不滿?
特首說毋須加稅即可應付二百億元的額外支出,財政司司長如何協助特首釋除港人對「錢從何來」的疑慮,還有待他提出事實及理據。但香港沒有人敢反對政府大力扶貧,已足以令特首扭轉輿論劣勢,重新起步建立民意基礎。只要能順水推舟,加上建制派的大力唱和與地區的全面表態支持,批評政府的反對聲音若無合理訴求,將隨時動輒得咎。
香港若變成全民往錢看,看施政報告的內容只重切身利益,看中港關係只重香港得益,看香港未來只重經濟發展,則特首今天的施政報告基本方向正確,但香港真的只有這個出路?香港人真的沒有更佳選擇?香港人真的如此無助?社會上若沒有不同聲音和討論,我們又怎會知道及找到真相?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