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會功成身退,把調控經濟的大權移交歷史上第一位聯儲局女主席耶倫(Janet Yellen)。離任在即,各方演說邀請自然接踵而來。上星期他就出席了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論壇,為自己任內工作做一點總結,作一點解釋,焦點則是聯儲局應對金融海嘯的方法,例如幾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究竟有沒有成效,有否為未來的超高通脹及金融不穩埋下伏線。
伯南克的解釋是,聯儲局使用非常規手段既必要也有效,成功紓解了金融海嘯的衝擊。要不是從一○年開始民主、共和兩黨惡鬥引發一輪又一輪財政危機,影響復蘇勢頭及信心。美國經濟表現肯定比現時好,反彈也不會時有時冇。伯老透露,雷曼爆煲引發金融海嘯後,有好多天他不能成眠,擔心殘局難以收拾,到二月離任後他便可以放心睡個夠。
五年多前金融海嘯來襲的一刻委實是兵荒馬亂,誰也不知道明天會出甚麼事、誰也不知道金融體系明天會否崩潰,誰也不確定美國經濟能否繼續運行,作為聯儲局掌舵人的伯南克因此難以成眠實在正常。現在,塵埃總算落定,最壞時刻已過,伯老當然有條件睡一大覺。更重要的是,伯南克及他領導的聯儲局委實做了正確決定,委實把貨幣政策發揮臨漓盡致,令美國經濟安渡難關,伯老退場可說是無怨無悔,比上任的格林斯潘好得多。
稍稍回想一下○八年九月那幾個星期的動盪(可看一下《Too Big To Fail》這本書或由William Hurt等主演的同名電影)就不難明白伯老及一眾財金管員面對的金融黑洞有多恐怖。一開始雷曼四處求援要為它或買家收拾殘局已難之又難,接着的幾天惡浪一個接一個湧來,先是美林證券待救,然後是房利美、房地美爆煲要政府接管,然後是巨無霸AIG資不抵債,然後是一眾投行包括摩根士丹利面臨擠提及資金緊絀……這裏每一個都是幾百億甚或過千億美元的資金黑洞,如何救、救哪一家都是頭痛問題;重建資金鏈及市場信心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還好,伯南克是三十年代大蕭條問題專家,深明金融體系崩潰對實體經濟的災難性影響,果斷的大手減息,義無反顧的把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送進市場,並開放讓大小金融機構能以抵押品向聯儲局借入資金,解決市場上的資金周轉危機。沒有伯老的奇招,○八年金融海嘯早把美國以至全球經濟送回石器時代。
穩住第一波衝擊後,伯南克沒有就此袖手旁觀,而是盡最大努力推低長期利率,加快經濟復蘇,協助失業率快速回落。幾輪QE雖然被一些保守派經濟學者批為離經叛道,但美國樓市能較快反彈及推動經濟復蘇,靠的正是QE推低長息,搞活成交,令樓價止跌回升。要是伯老穩住海嘯後迅速退市或放軟手腳,只怕美國經濟仍在谷底徘徊。
事實上只要比較一下歐、美、日的情況,就能明白伯老的功勞。美國是海嘯源頭,復蘇卻比歐、日都快,特別是歐盟各國仍在退邊緣中掙扎,失業率更在百分之十二的高水平徘徊。不同央行行長的魄力,決斷力不同,正是歐美經濟表現差異的關鍵。
在巨災後穩住局面,讓接班人能從容開局,伯老的確可以放心睡個好覺。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