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驗毒助康復計劃」公眾諮詢期將於周五(1月24日)屆滿。有法律界和社工界人士關注強制驗毒可能違反人權或令吸毒者更隱蔽;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亦對計劃有保留,提出英國警方有一套實施多年的轉介計劃或可作參考。Arrest Referral Service(ARS,拘捕轉介服務)沒賦予警方強制驗毒的權力,亦不會令吸毒者變得更隱蔽,但已證實有一定成效。
記者:張婷婷
成員主要是處理與吸毒相關精神健康問題的香港精神科醫學院藥物治療小組,早前就「驗毒助康復計劃」進行研究,未能從文獻發現外國有類似的驗毒計劃作為評估成效的參考,但發現英國警方十多年前推行的ARS措施,也能做到早一步接觸吸毒人士,在他們需要協助、自願的情況下接收戒毒資訊。
學院名譽秘書張偉謙醫生表示,ARS利用有關人士剛被拘捕時作切入點,這時心態上通常會很徬徨,想尋求幫助;若有人適當地給予支援,應有較大成效。根據ARS的規定,如警方覺得被捕人士可能有濫藥,可在對方同意下,轉介予合作的戒毒機構人員提供戒毒服務資料。由於當中沒強制成份,爭議較少,但已比香港現時要等到由法院頒令評估吸毒狀況,早了很多介入。
張偉謙處理的個案,有些是涉感化令,亦有些是主動尋求戒毒協助的。主動想戒毒的個案,多是在關鍵時間察覺可能出現大問題,如犯案被捕後,覺得不能再吸毒,便尋求醫生協助,這些人戒毒的動機亦會較強。他們會向社工求助,轉介治療;ARS則在吸毒者被拘捕時,在警局由警察提醒,並協助聯絡社工。
「強制戒毒影響成效」
驗毒計劃希望盡早發現一批戒毒動機不強,隱蔽性高的吸毒人士,讓他們及早接受治療。張同意及早治療是良好意願,但爭議在於強迫、強制。「自願嚟嘅動機強啲,被迫嚟嘅對抗性和阻力強啲,會影響治療成效,始終要平衡一下實際幫到幾多同犧牲幾多?」而且一旦推行,順理成章的推論是他們會找更隱蔽的地方吸毒,「唔會喺娛樂場所搵到呢班人,唔代表呢班人唔吸毒。」
張認為應該「諗闊啲」,可以考慮在不同切入點提供服務資訊,如索K會影響泌尿系統,小便會痛,可考慮在他們接受診治時作為切入點,提供戒毒資訊,協助他們改善健康問題;學校亦有驗毒計劃;而警方或可仿效英國在拘捕時提供資訊,甚至如警方為辨識精神紊亂人士並作轉介的「曙光計劃」,亦可考慮用於吸毒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