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只有中國客源?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香港旅遊業只有中國客源?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1月16日撰文表示「叫停自由行有失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風範」,並祭出「全球經濟低迷」之說引證中國客源對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地位;文中又提「陸續有新酒店落成」等論點指香港並無承受能力問題,並探討在邊境設購物城的計劃;與施政報告指要透過增建酒店和旅遊設施以擴大香港接待能力、促進旅遊業發展,可謂互相呼應。
對於這些論據,筆者毫不認同。去年逾5,000萬訪港旅客中,有4,100萬來自中國,中國客源佔整體旅客接近八成,對旅遊業絕對是不健康的現象。胡兆英作為業界領袖,理應向港府爭取多元化客源,以使旅遊業能走回正軌;如今卻只會批評針對中國旅客的言論,可見他的短視和不專業。胡兆英經營的旅行社,過去近廿年都以接待「鬼佬」客為主要業務,旅遊政策向中國客源傾斜,他的業務可謂首當其衝。如今他這番言論,就有屈服就範意味。敢問他過去對旅遊業專業堅持的風骨是否已被消磨殆盡,他自己該心裏有數。
文中提到「邊境購物城以便中國旅客來港購物」,反映住胡氏看待旅遊業也只有「購物」這回事,這就要質問「購物一定要來香港嗎?來港旅遊只有購物而沒有其他項目嗎?」筆者更要提出「香港人也嚷着放假要到日本、南韓、泰國『掃貨』」之說,將購物等同香港旅遊業的大部份甚至全部是徹底錯誤的觀念。而且,邊境購物城之說,無疑同時為689政權打算全速推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作說客。胡氏文章一邊廂說着「(中國旅客) 多或少為港人帶來不便」以至「政府需兼顧市民接受能力」,但又提出此說項,是互相矛盾的想法。
至於文中論到其他客源受外圍經濟低迷而減少外遊之說,我認為只是秉承特區政府向業界以至港人灌輸只能依賴中國客源進行洗腦的論據。筆者近月透過互聯網或海外人脈渠道分別取得新加坡、泰國和關島的旅遊業數據。其中新加坡2012年統計資料反映住日本遊客數目比2011年上升25%,扣除賭場娛樂的總消費上升13%,達二億三千萬坡元 (折算港幣接近13億);泰國2012年歐美遊客數字比上一年上升11%;關島的日本旅客在2012和13年均佔70%。洗腦之說如今不攻自破之餘,更能確證香港旅遊業其他客源萎縮只是旅發局的推廣計劃和特區政府的旅遊政策失當而致。
過量中國遊客「逼爆」香港,並衍生大量社會問題。日用品、奶粉短缺,以至市民和中國旅客屢生衝突,已是不爭事實。要化解這些危機,重整香港旅遊政策,尤其是不要再向中國客源傾斜,絕對是必須而且是當務之急;更是必須停止向公眾洗腦「只能依賴中國旅客」的舉措。事實上,要是特區政府真正廣招客源,與業界探討提升旅遊業服務水平以提高經營者收益和從業員收入,又何懼個別客源下跌。
只是實施十年的「自由行」和過份偏重中國客源,就使本港旅遊業和零售業濫用猶如濫藥甚至吸毒,要戒除毒癮談何容易,但不戒掉的話更是遺禍深遠。但特區政府有打算「戒毒」嗎?筆者從政府近來的言論看來,實在不表樂觀。惟望市民的意志和決心,成為一股迫令特區政府和旅遊業界「步入戒毒所」的強大壓力,化解當前旅遊政策帶來的社會危機,真正重振香港的旅遊業。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