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份望子成龍,後患無窮。城大調查發現多達16%受訪幼童有焦慮情況,尤其男童。這多數與父母的管教方式有關,如管教過嚴;責罵或言語羞辱等精神虐待,會令幼童焦慮程度偏高。專家建議父母避免增添子女壓力,自小培養良好性格,包括待人誠實、寬恕他人過錯,減輕焦慮情緒。
調查於去年2月至本月以問卷訪問8間幼兒中心、共368名介乎3至6歲幼童的父母,分析父母的管教方法及幼童的精神健康。結果發現16%就讀K1及K2的幼童,其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更比海外同齡兒童高。另發現長女或長子的焦慮程度,顯著高於幼子或幼女,單親家庭的幼童焦慮也較高。
父母不同管教方法會影響幼童的情緒健康。調查指,父母正確教導子女,示範正確行為、要求子女彌補自己過錯,有助增加幼童存希望、正面行為、具創意和同情心,減低焦慮感覺。對子女不當行為視若無睹、或言語羞辱子女,都增加焦慮風險。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建議父母應以身作則,引導子女面對及補償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