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 :仙都鼎湖 - 鄭培凱

鄭培凱 :
仙都鼎湖 - 鄭培凱

在溫州麗水一帶考察文物古蹟,專程到縉雲,探訪謝靈運、李陽冰、王十朋、湯顯祖的足迹。縉雲博物館館長帶我去考察仙都峯一帶的摩崖石刻,順便觀賞景區的風光。先看到一座石牌坊,上書「鼎湖峰」,咦,是從左到右橫着寫的,那麼,當然是新造的古蹟。兩旁楹聯是「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龍飛鳳舞的草書,不知是誰寫的,反正是現代書法,也就懶得看了。聯語卻是南宋狀元王十朋《仙都鼎湖贊》的開頭兩句:「皇都歸客入仙都,厭看西湖看鼎湖。洞接龍泓片雲遠,山分雁蕩一峰孤。香清天上碧桃落,音好林間青鳥呼。天遣林泉慰吾輩,不容身世老蓬壺。」這個王十朋是溫州樂清人,在浙江南部十分有名,特別是在元明之際,南戲《荊釵記》就拿他當藍本,編了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悲歡離合,好不感人。所以,到了溫州麗水一帶,到處都還保存了王十朋的題字,甚至是摩崖的書迹。這裏卻是一座現代石牌坊,呈現的是現代書法,也只能算是聊勝於無了。
轉過牌坊,小山坡上置放了一群仙鶴雕塑,看起來像是水泥翻模,又糊上膏泥彩塑的,不倫不類,但也是景區管理單位的一番苦心。堆了一群仙鶴在縉雲仙都景區的入口,大概是怕觀光客沒有常識,不知道仙都的來由,非得把傳說故事搬到人們眼前,讓他活靈活現不可。傳說中,仙鶴雲集發生在唐明皇天寶年間,說是有五色祥雲來自東方,圍繞着縉雲地方巍然聳立的山峯,縈回飄蕩,隨後是仙樂齊鳴,飛來群群仙鶴,上下起舞翱翔。正在鄉民目不暇接之時,突然聽到獨出聳立的山峯(後稱仙都峰、鼎湖峰)高呼萬歲,一連喊了九聲,群山也隨之呼應,地動山搖。地方誌上記載,祥瑞奇觀從申時持續到亥時,也就是從下午一直鬧到天黑看不見為止。地方刺史趕緊寫了奏章,報告縉雲出了祥瑞,當然是天下太平之兆。唐明皇龍顏大悅,驚嘆說:「是仙人薈萃之都也」,敇封縉雲山為「仙都山」,並且御書「仙都」二字。
這段傳說還有後續的故事。說是仙都就是軒轅黃帝煉丹之處。黃帝煉丹需要大鼎,就在山峯上壓出了一個大凹,成了鼎湖。煉丹成功,黃帝服食之後可以飛升,還分了餘下的仙丹給嬪妃及大臣,個個都身輕似燕,飄飄欲仙。此時從雲端飛出一條大青龍,來接引黃帝上天。嬪妃、臣子也都跟隨黃帝,爬到龍背上,打算一起飛升。沒分到仙丹的群臣,爬不上龍背的,就緊緊抓住青龍的鬍鬚,企圖同享天上的永生之樂。沒想到青龍躍飛之時,沒分到仙丹的群臣,因為肉胎凡體太重,龍鬚給拉斷了,一一墜落在地。眼看着龍騰上天,自己無緣登仙,只能呼天搶地,徒嘆奈何。倒是拉斷的龍鬚,落在地面,長出綠油油的青草,人們就叫它「龍鬚草」,成了縉雲地方打蓆子的特產。這些傳說在當地言之鑿鑿,應該和東晉南朝以來道教盛行有關,當時道觀林立,著名的道士葛洪、陶弘景、陸修靜、周景復、劉處靜、杜光庭都曾在此修煉。是不是這些道士的徒子徒孫編出來的故事,我們無從知悉,反正不管你信不信,縉雲地方的老百姓是這麼流傳的,今天的地方旅遊局則是「反正我是信了」,何況還有後來興蓋的黃帝祠,以及李陽冰在安史之亂後題寫的篆書「黃帝祠宇」四個大字,作為非物質文化故事傳承的實物證據,我們也只好姑妄聽之。
過了泥塑仙鶴雲集之處,就看到仙都峯巍然聳立,像個棒槌,突兀凌空。博物館館長說,這一帶是丹霞地貌,與武夷山、雁蕩山的山體,屬於同一類型。古人看到這樣的大自然奇觀,當然會產生崇敬之心,作為自然神蹟來祭拜。你看,這座山峯突然聳起,像一個「且」字,在遠古時期,可能與生殖信仰的陽物崇拜有關,也就與祖宗崇拜相關,後來自然而然,就聯繫上了華夏民族的祖宗黃帝。縉雲地區祭祀黃帝應該是在唐代以後,宋代還有欽差大臣來此祭拜的記載。近幾年來,地方政府發現黃帝傳說有利於地方旅遊事業的開發,也大力提倡祭祀軒轅黃帝的活動,重建了「黃帝祠宇」,在重陽時節召集各界人士,公祭軒轅黃帝。
館長看我對如何復興黃帝祭拜有興趣,就找出一些資料,讓我了解地方政府自一九九八年重建了黃帝祠宇,恢復古代的「褅」禮祭祖儀式,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重新打造文化傳統與文化旅遊的過程。我看到的資料裏,有幾件「公祭軒轅黃帝文」很有趣,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後,恢復民族傳統文化時,還帶有中國社會主義特殊性的意識形態,祭祖也不忘政治。一九九八年的祭文,代表的是「縉雲縣四十三萬人民,敬具香花醴酒,恭誠奉祭於黃帝祠宇之前」。一九九九年的祭文,代表性就擴大了:「縉雲縣各界代表、台胞僑胞,齊聚鼎湖峰畔、黃帝祠前,謹以三牲五穀、時果鮮花、鐘鼓雅樂之奠,恭祭我人文初祖軒轅黃帝之祠宇。」二○○六年的祭文,更是與時俱進,掌握了古為今用的精神:「麗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旅遊局暨社會各界代表、港澳臺胞、海外僑胞,及市內外數萬民眾,齊聚蒼龍峽口,黃帝祠前,謹以鐘鼓雅樂、三牲五穀之奠,致祭吾中華始祖軒轅黃帝在天之靈。」
三篇祭文中,文辭反映的意識形態,有着清楚的變化痕迹,可以拿來研究政治心理的嬗變。一九九八年祭文有這樣的句子:「薦血詩哀,巋然魯迅;誓師文壯,偉矣毛公。」還在那裏念叨着魯迅毛澤東。一九九九年祭文,開始盛讚改革開放了:「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神州大地,舉國歡暢。經濟騰飛,物阜民康;政通人和,武盛文昌。」二○○六年再進一步,放眼未來:「看今朝,人民當家,和諧發展,前程輝煌燦爛;盼未來,民族復興,祖國統一,子孫笑傲人寰。」我看了之後,跟館長說,祭祖也政治掛帥,軒轅黃帝不愧為民族復興的神主牌位。
不過,仙都鼎湖的風景實在不錯,值得一遊。還是白居易說得好:「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