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往林村許願樹拋寶牒,不是新鮮事,今年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在許願廣場上「種」了一個「許願林」。許願林其實是一個大型展覽館,從文化遺產、藝術、設計三方面,跟大家分享林村的故事。林村鄉,二十六條村,在山谷中落地生根,最老的立村逾七百年,村後風水林百年守護村民,古老許願樹看着樹下人喜人悲,村民日常的竹器、木器就地取材,時代變化,那些竹編的雞籠、田雞籠、筲箕,與我們漸行漸遠。新春最惜物,一件件展出的舊物,帶我們遊歷林村快將失落的歷史與文化。踏出展館,再好好看看林村今日美。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劉永發、楊錦文
模特兒:Becky@Portamento(部份由文化葫蘆提供)
竹棚 承載文化
逾萬呎展覽館「許願林」,本身就是向曾經奄奄一息的古老許願樹致敬,整個展覽以「樂地生根」為題,承載着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一一解讀甚有趣味。建築群猶如紅燈籠,紅色代表新年喜慶,燈籠的形象也讓人聯想到團圓,每條客家村後必有風水林,特別在務農時代,生活中更離不開竹和木。風水林除了具有環保及自然生態保護價值外,它同時具有擋煞及防止野獸接近民居功能。展館參考中國四合院三進兩院(即一座建築物內有三個由外至內相連的大廳,中間有兩個庭院)建築結構,模擬三棵茁壯成長、相互交纏的大樹的形態,竹枝便是樹枝。展館不是封閉的,而是以縱橫交錯的竹枝搭建、覆以白色帆布及紅色薄紗的新潮竹棚,透過薄紗,棚內棚外皆可看到周遭的自然環境,與環境融為一體。展館部份棚頂會有中空大洞,可以看見洞外的藍天與綠樹,看着看着便覺心曠神怡,但不禁擔心雨天會否滲水,原來斜頂設計輔以寓意落地生根的一圈圈垂落紅線,便能引導雨水沿着紅線落至地上,充份展現中國建築的智慧。
紅白展館分為三個展區,分別陳列文化遺產、藝術及設計展品,文化遺產是由林村校友會(由昔日三間林村公立學校的校友組成)在個多月前向各村收集而來,如迎親用的雞宅(雞籠)、木器全盒、田雞籠和農具等,有原居民負責導賞服務,介紹村中清宣統年間的賬簿、婚嫁等習俗及用品。而藝術及設計展品部份,本地藝術家及創作團隊如王天仁、Graphic Airlines、曾翠薇、李民偉、Ka Ca Ma都有份參與,部份藝術家更為這次展覽指導一批學生炮製展品,把林村歷史與文化印象化成竹筒雕刻、木板凳、版畫、花燈等。最欣賞四頂以大埔景點如許願樹、寶鄉橋、大尾篤和大埔海濱公園為題的帽飾,不少人問會否量產,可惜只是展品。
其實這次展覽是文化葫蘆第四屆「港文化.港創意」,首次發掘新界鄉村故事,分別在大埔及粉嶺設立展館,粉嶺會重現聯和墟風情,設有走鬼檔,可以大飽口福之餘,也可試為黑白照片上色。另有多個工作坊、講座及六個不同主題的文化導賞團,發掘該區的傳統老店、歷史建築和自然生態,大埔導賞團中值得一提的是三門仔漁村體驗團,會提及大埔舊墟與漁業的關係。展覽期間有免費接駁巴士往返兩個展區。
文化葫蘆——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
大埔粉嶺社區藝術計劃(大埔區展覽館)
日期:
即日起至2月23日
時間:
11am-6pm(星期一、四至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
大埔林村許願廣場
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HuluCulture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