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醫術︰高效的醫療服務 - 梁憲孫

醫述醫術︰高效的醫療服務 - 梁憲孫

每名美國人每年花在醫療的開支約8,600美元,佔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的17.2%。單論數值,瑞士更高,每年每人的醫療開支高達9,100美元,佔全國「個人生產值」的11.5%。
香港人每年每人的醫療開支約1,400美元,只佔香港「個人生產值」的3.8% ,屬低水平,與美國和瑞士都相差甚遠。鄰國新加坡,每年個人的醫療開支約2,300美元,佔新加坡「個人生產值」的4.4%,比香港高。
彭博(Bloomberg)作了一個研究,比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服務;根據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壽命」(Life expectancy)等健康指標與其醫療開支的比例,編製了一個「醫療服務效率」排名榜;香港名列前矛,排名第一。我們當然要小心分析數據,並必須明白,「效率高」(High efficiency)並不一定代表「質素高」(Good quality) 。
「人均壽命」只是醫療成效的其中一個指標;相比生命的長短,「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亦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隨着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醫療技術和治病藥物不斷推陳出新。
以抗癌治療為例,科學家針對癌細胞的基因變化,設計了各種新的「標靶抗癌藥物」,部份已被證實有一定療效,可延長病人壽命;但這些藥物不少仍有一定副作用(Side effects),必須小心使用。臨床科學家進行新藥研究時,需同時小心監察療效和副作用;除了「存活率」(Survival) 之外,還要留意病人服藥後的「生活質素」。
發展新藥和新醫療技術,需要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是高風險投資。一種新藥由開始研究使用至成功進入市場,往往需時十年八載以上;失敗便需賠上大量金錢,血本無歸。
一般只有大財團才能負擔那麼大風險,他們都會買重保險,應付不能預見的意外。如新藥證實有效,投資便會有好回報。新藥受專利保障,專利到期之前是「獨市生意」,只要巿場可以負擔,藥廠便會大膽提價。
美國是各藥廠的最大巿場,所以藥價主要以美國市場定價;目標不單止要在十年八載之內,「專利權」期滿之前,收回成本,還要賺回以前其他失敗項目的投資,再加賺價。
這種發展模式有利也有弊,利之所在,自然可以吸引投資,有利發展新醫療科技。另一方面,所有新藥新技術的價錢定必非常昂貴,非一般人可以負擔,也非每一個政府都有財力全數支付。很多時候,醫生和病人都只能望「藥」輕嘆!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