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戲】
Hannah是個高小學生,喜歡大自然,關心環保,積極鼓勵身邊人改變生活習慣以愛護地球。最近創作的環保教育劇場,以Hannah的故事為骨幹,有人擔心小學生觀眾會否因自己不及Hannah那麼積極對待環保,因而感到和她有距離,對故事難以產生共鳴?
無疑,觀眾若找到和角色之間的共通點,會比較容易進入其世界。但這是否意味着一般小朋友難以代入Hannah的心路歷程?其實最重要的是,角色是否塑造得立體和真實。如果Hannah像個聖人般完美無瑕,觀眾或許真的會難以代入,甚至覺得難以置信。但如果Hannah在推動環保之際,也有困惑的時候,也會擔心朋友嫌自己奇怪,那麼觸發觀眾的共鳴感就較容易。他們或許不像Hannah那麼積極推動環保,但總有經歷過想法與他人不同的困惑,也總有擔心無法融入同儕圈子的時候,於是透過明白角色的處境而產生共鳴,了解她的困難,繼而思考怎樣克服這些困難。
至於另一層次的共鳴感,則可以透過「期望」產生。觀眾欣賞Hannah的行為,希望自己能像她一樣的積極和堅定(許多超級英雄片都是立足於這一種共鳴感)。因此在故事中,我們也加入了Hannah成功推動學校作有機種植,獲得師長認同、同學欣賞的情節。如此一來,Hannah這個角色成為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榜樣,對於還未準備好生活得更環保的小觀眾,亦會帶來鼓勵作用。
撰文: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陳玉蘭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隔周六刊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