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施政報告】
【本報訊】千呼萬喚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昨出籠,港府預測2017年訪港旅客逾7,000萬人次,評估口岸、景點、公共交通、自由行等因素,指本港有足夠能力承受及接待旅客,2023年更突破1億人次。報告避談內地客搶奶粉及水貨問題,也不解決旅客逼爆旺區情況,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輕描淡寫說,巿民上不到港鐵可以「等多班」。旅遊業界人士指報告不提長遠規劃配套,憂自由行旅客無止境增加物極必反,不但港人受苦,旅客逼爆感無癮,只會趕客。
記者:蔡朗清 吳嘉羚
昨公佈的報告指出,去年訪港旅客5,430萬人次,按年升11.7%,當中逾七成、約4,075萬為內地旅客,其中自由行旅客約67%,推算到2017年,每年將有7,000萬人次旅客訪港,2023年更突破1億人次,升幅43%。施政報告指中央政府暫不增加自由行來港城巿及不再擴大一簽多行,料訪港內地旅客增長放緩。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表示,政府已計算了入境口岸、旅遊景點等設施的最高容量,當中除了酒店外,其他硬件不會超出承受能力,故港府不會能為訪港旅客量設上限。
未針對低消費旅客
被問政府是否只考慮硬件的承受力、無視港人感受,蘇錦樑稱明白訪港旅客增加會引起港人不便,「可能地鐵嚟講,呢一班車未必上得到,要等多一班嘅」,但他認為市民要同時考慮旅遊業帶來的好處,「內地客市場龐大,對香港經濟係重要嘅」。
不少市民憂旅客數目不設限會「逼爆」香港,蘇錦樑表示香港是自由港,難以為入境設限,當局已經與內地溝通,形容成功爭取暫時不擴大自由行規模「已經係好大動作」。他坦言不知道何時才會再擴大自由行規模,但是重申本港有23萬旅遊業從業員,旅客對本港經濟很重要。
旅遊事務署發言人表示,隨啟德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等新口岸,以及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等新景點落成,及沙中線等陸續通車,本港2017年能應付7,000萬旅客。酒店房間數目會由去年7萬間,增至2017年8.4萬間。
為繼續提高本港接待旅客能力,會繼續擴建兩大主題公園,吸引高消費訪港過夜旅客,如商務及會展等高增值客群,以及分流旅遊旺區的旅客,研究在落馬洲建商貿購物中心可行性。
有旅遊業人士指出,去年訪港旅客5,430萬人次中,2,000多萬是內地不過夜旅客,即一般被指逼爆香港的旅客,但是報告未有針對性措施應付這些不過夜、消費力較低旅客,「預計2017年有3、4,000萬人係不過夜旅客,屆時本港係咪有足夠能力承受呢班旅客,好成疑問,如果景點、商場都逼爆人,唔止香港人不滿,遊客都唔鍾意,好趕客」。
倡邊境設購物中心
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指出,業界亦預計2017年有7,000萬訪港旅客,因不過夜旅客佔一半,港府可鼓勵商界在邊境設購物中心,減少對本港交通負荷,也方便旅客,「港人搭港鐵等餐死,嚟花錢啲自由行旅客同樣要等,都係苦主」。
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斥報告馬虎,促取消一簽多行,又不針對水貨客問題,「最離譜係交通評估,我喺金鐘港鐵站等上車,等咗六班車先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