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福香港」運動如何為香港築起福氣,或是建築幸福?暫時知道的有免費看賀歲盃,免費坐直升機俯瞰香港。跟關愛基金請基層去遊學去試坐飛機一樣,原來都是施政報告的前奏曲,這種福氣只為窮苦人家而設,讓沒有特別需要的,得到搔不着癢處的支援,上天下地,構想這主意的也真夠天馬行空。
好比等待天天能喝上一口白開水的,你忽然給他一杯國宴用的茅台,結果,喝不起又很想喝紅酒的吃醋;只需要解渴的,覺得莫名其妙,坐什麼直升機,你不如買張做得舒服一點的工作椅給我,或是乾脆折現給我更實際。
於是,現金就來了,低收入在職家庭得到了津貼。折了現,就不用無辜辜要坐直升機,可以拿來做沒那麼奢侈的事了,可以用來改善生活了。我以為。
報載某一家三口只憑丈夫月入四千維生的,每月可獲千八元全額津貼及兒童津貼,為人母的也訴起苦來,課外活動對五歲的女兒來說太奢侈,本來她呢,喜歡跳舞畫畫,但太貴了。貴在哪?原來又是興趣班,興趣班學費太貴。原來想學畫畫學跳舞,不上課就會抹殺了五歲小孩的天分。在那遙遠的獅子山年代,我對書法也很有興趣,於是就用幾塊錢買了些書法入門看,跟着那些帖子寫,亂寫,興趣嘛,又不是要成為名家,也沒打算寫到能一字千金將來多個謀生本領,有興趣着不着名師或半吊子的老師教,自然也會在紙上寫寫寫。現在自學更方便,繪畫書法甚至跳舞,在網上大把大把學習途徑?什麼,連電腦也買不起?那更不應該把餘錢進貢給興趣班,凡事都講輕重緩急。
這年代是幸福的,興趣並非生活奢侈品,是基本需要,要上過興趣班才能拿到一張紙,證明你有這興趣。這時代的興趣,卻是荒謬的,挾着大堆興趣,只是為了上名校,在起跑線上,興趣是用來打仗的武器,真是當今奇趣。
(註:梁文道告假,陀山鸚鵡今天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