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鏈的尷尬

拉鏈的尷尬

記得讀小學低班的時候,男生的短褲都是用鈕扣的,不用拉鏈。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半世紀前拉鏈不是那麼便宜的東西,還是為了考慮小孩的安全──我們都不穿內褲,萬一不小心給拉鏈夾住了,那可不是好玩的事。反正小鳥兒飛不了,也不用擔心會從兩個鈕扣之間探頭探腦去偷窺褲外風光。
日日往返洗手間,少則數次,多則十數次,只不過為了應付「大自然的呼喚」,本無樂趣可言。倘能及時放下,尚可自在,最怕淅瀝頻繁,或欲拉無從,那就苦不堪言。一般例行公事,多數心不在鳥,辦完小事,即刻抖手,鬆手,分手,洗手,偏偏忘了順手拉閘,也是常事。倘使男士的褲鏈一輩子都能牢牢靠靠,密密實實,從未漏風露餡的,堪稱難能可貴。忘拉褲鏈的尷尬,見證者通常只有幾人或十幾人,且是偶然見證,並非特意,其中終會碰到好心人明示或暗示你亡羊補牢。可是,你能否想像會有成千上萬,甚至以億計的人被邀請目擊你大開門戶,慷慨示眾,而好心人欲助無從呢?現實可以大大超越我們的想像,一場萬眾矚目的尷尬實實在在發生過。那是2010年的央視春晚,一位舞蹈演員,排在前列,褲鏈打開,面對觀眾,喜上眉梢,歡樂地舞蹈,幸福地蹦跳,讓舞臺的強烈燈光提早惠及子孫──事後想想,以後孩子們臉上有光,尷尬得還挺過癮。
中文的拉鏈,只查到另外兩個叫法:拉鍊,及拉鎖。印尼語的拉鏈,卻有十六個叫法,足以證明已廣泛應用,十分普及。可是,印尼最權威的,教育部編印的「印尼語大辭典」(簡稱KBBI),從1988年第一版到2001年第三版,上述十六個詞一個也查不到,仿佛拉鏈是見不得人的東西。直到2008年的第四版把ritsleting收入其中,拉鏈始見青天。從此,印尼人終於幸福地正式「擁有」拉鏈了。
作者:陳奕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