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不察,還以為剛公佈的是財政預算案,怎麼傳媒在施政報告之後,均聚焦於報告中的派錢措施是否派凸?會否影響港府財政的可持續性?潛台詞又變成特首梁振英與財爺曾俊華的暗戰、理財概念的較勁。
查實整個討論都流於意見表達,這邊說大使會很危險,那邊說應使得使,市民在缺乏全盤了解下,只能自己對號入座,作情緒式反應,難作建設性討論。
截至去年3月底止,港府的財政儲備達到7,339億元,相當於23個月的公共開支,亦即代表政府明天起一個仙收入都沒有,也可以捱近兩年(未計外匯基金)。當然,政府與人不同,不會手停口停,故此現時逾4,000億元的財政收入,不會一下子就蒸發掉,所以要不斷榨乾財政儲備的機會其實不大。
財政儲備目標 各執一詞
歷來對多少財政儲備才算足夠的爭論,從未停止,政府也曾數度搬龍門,改變財政儲備合適水平的指引。
回歸之初,曾蔭權揸數簿時,曾提出財政儲備的合適水平,應為12個月開支加貨幣供應M1,到梁錦松接手後,提出與貨幣供應脫鈎,改為簡單的12個月開支,但到了唐英年的年代,卻開始不提目標,其最後的一份預算案,更把指引改為「維持充足的儲備」,再不提任何具體的水平。
實際上,這些指引亦流於吹水,因為實際數字永遠超標,回歸時處於顛峯的28個月,但儲備最衰也有14個月開支,近幾年亦在20個月以上徘徊,比昔日的指引高近一倍。
黑天鵝影響力 有數得計
當然,指引也會過期,需要因應情況更新。誠如財爺所言,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今年勞動人口可能開始收縮,而且外圍經濟瞬息萬變,美國收水的不明朗因素不可輕視。
不過,我以為,過去十幾年間香港經濟經歷了幾場大危機,分別是98年亞洲金融風暴、03年沙士及08年金融海嘯,每次都是來勢洶洶的硬仗,每次都對香港的各個經濟環節來一趟超高壓力測試,情況要多壞有多壞,但結果呢?現時的財政儲備比金融海嘯前,還要高出一倍。這些經驗,應該是日後面對危機時的有力參考,黑天鵝當然是驚,但我們都見識過,有數得計。
人口老化,當然對公共財政有重要影響,有結構性含義,但要應對,亦要有通盤考慮。撫養比率會上升,但七十年代的撫養比率也比現在高一倍,究竟要如何準備,是否要加稅,還是應慳得慳,背後都要有一套令人信服的模型及預測。
審慎永遠是好,但不代表鐘擺要完全擺到另一端。我對今次施政報告的籠絡人心式派糖早沒有甚麼期望,反而對下月底的預算案,財爺會否定一個長遠財政框架更感興趣。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