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梅窩一頭流浪母牛5個月前生病,漁護署應保育組織求助,把牠送往打鼓嶺行動中心醫治,此後音信杳然。上月有大嶼山居民突在石壁發現該母牛,骨瘦如柴,須重新送往檢查。原來漁護署兩個月前起已大規模逼遷流浪牛,保育組織怒斥政府虐畜,並發起一人一信追究。
記者:蔡元貴
極速「瘦身」的母牛叫「三號女」,一直在梅窩郊區跟她的牛公與牛女一家聚居。梅窩牛牛之友主席何詩敏說,三號女去年8月身體狀況欠佳,於是向漁護署求助,隨後被送往打鼓嶺行動中心治理。此後,漁護署從未向牛牛之友提供三號女的進度。
病牛檢查後被「放逐」
至上月,大嶼山石壁的居民發現一頭極度瘦削的黃牛,於是通知牛牛之友,由於母牛耳朵釘上了「3」字標籤,證實牠就是三號女。何詩敏說,離奇現身石壁的三號女,情況比送往打鼓嶺前更差,遂通知漁護署,再運回打鼓嶺檢查。她怒斥漁護署:「未醫好點解要放?咁樣係虐畜。就算放,點解唔放番去佢家園梅窩?」
事件引起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關注,幾經查詢後,漁護署牛隻管理隊日前回覆該會主席何佩嫻,承認該署於去年11月起試行遷移部份大嶼山流浪牛往西貢郊野公園範圍內,以減少牠們帶來的滋擾及避免發生牛隻所致的交通意外。但覆信並未交代三號女的處理手法,只說計劃仍在試驗階段,會繼續監察並評估其成效。
根據漁護署獸醫向保育組織提供的資料,已有50隻流浪牛被逼遷,當中29隻原居西貢的牛被遷往石壁水塘,21隻大嶼山的牛遷往西貢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獸醫解釋,遠距離大遷徙是要防止流浪牛認得路,重返原居地。何詩敏說,不同區域牛群各有生理特徵,不能隨便遷徙。例如西貢較少牛蝨,若把西貢的流浪牛遷往大嶼山,很多牛隻或患上牛蜱熱。
何佩嫻不滿漁護署單方面執行遷徙牛隻計劃,已聯同牛牛之友發起一人一信行動,要求部門解釋三號女的處理手法,並立即終止遷徙牛隻計劃。
漁護署回覆指,有關注團體早前向該署求助,要求把釘有3號耳牌的梅窩牛隻送到打鼓嶺行動中心檢查和治療,三個月後牛隻情況略有改善,該署把牠遷到遠離民居和空間較多的石壁,最近發現該牛隻身體瘦弱,故再次送回打鼓嶺治療,直至情況許可才會放回梅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