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樂日:誰願意做怪獸家長

童樂日:誰願意做怪獸家長

校門前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聊天話題離不開課餘活動情報。港媽歐陽妙芝說不願剝奪孩子求知識的權利和慾望,高峯期曾讓大兒子報足15個興趣班。英國回流的媽媽黎彥琳則在網絡上以「我自己會教,我教得好好」一Blog成名,不主張三名女兒參加興趣班,拒絕將孩子的發展假手於人。兩極化的教法,卻一樣不願做怪獸家長!

記者:許政
攝影:林栢鈞、楊錦文

訪問期間,Yennie小女兒舒韻不時在我們身邊跑來跑去。看小豆丁快要撞上枱角,我和攝影師嚇得毛髮直豎,Yennie夫婦卻處之泰然:「你們緊張,正正灌輸孩子如何得到成年人關注,他們便會將反應無限放大。」爸爸Piers Darkins續說:「她們要有危險意識,才會學懂保護自己。」 一家五口,三個女兒影曦、靖翹和舒韻分別八歲、五歲和三歲。流着港、英兩地血,入讀本地學校。Yennie說是讓她們不要忘根,但也承認初入讀時她們中文程度不如同學,西化的外表也引來注意,「但我告訴她們,這世界只有不同,沒有不足。你可以教朋友英文,請教他們中文。」

Yennie認為,孩子的社交態度可從日常生活中與爸媽一起訓練得到。

拋棄對孩子的期望

Yennie 21歲結婚,婚後隨任職教師的英籍丈夫定居英國,五年前成為全職媽媽,照顧三位千金。 前年八月舉家回港,夫婦二人看盡中外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Yennie便決定在博客分享英式教育心得,讓眾港媽嘆為觀止。「 大女兒影曦一歲已跟我下廚,以嬰兒用的刀切蘑菇。我沒刻意讓她遠離火,正如帶她們到花園,我也沒讓孩子們不要吃草。親身感覺火是熱、草味道怪,她們自會遠離。」訪問途中舒韻弄髒裙子,媽媽拋下一句:「自己換衫吧!」原來三位小妮子自小摺衣服、外出襯衫等都自己動手,既懂善用衣櫃空間,外出前也會留意天氣,獨立且有想法。「從孩子出世一刻,我倆已將自己對她們的期望拋棄。教導她們的,只是日常自理能力。課餘活動,她們自己選擇學校舉辦的參加。」不怕孩子不及同輩般十八般武藝?「我會讓她們知道,興趣班太多,會沒精神和爸媽姐妹聊天和玩耍。」夫婦建議興趣班可分階段進行,有求必應會讓孩子失去珍惜的心。

小朋友繪畫永遠是污糟又狼狽。不要阻止,就讓他們自由創作,因孩子的價值最重要。

為何事事捉着教

人才輩出的名校,讓家長趨之若鶩。Yennie夫婦大唱反調,「我們只為影曦和靖翹報讀了兩間區內小學。第一所收了便沒再跟進。現在舒韻也於區內幼稚園念書。」Mr. Darkins指出,一個丙等學生入讀適合自己的學校,畢業後得到甲等成績,便代表孩子有被add value。
孩子難免比較,亦曾困擾兩位大女兒。「我會問,你們盡力了?盡力了,就是good job。」 Mr. Darkins說。媽媽Yennie會比較長氣,「我告訴她們,下次測驗前可多複習,我們求的是進步,分數只是表現形式。」
忽然想起有句說話:「Play is a child's work.」, Mr. Darkins大力點頭。看到舒韻常念念有詞地玩公仔, Mr. Darkins說:「她原來設定了情景,例如派對、課室和家居等。內有壞人、好人和不同職業者。」這都是孩子對日常經歷的印象,也鞏固她們的價值觀、常識和持續對社會的好奇心。「為何要事事捉着孩子教導,她們單靠自己,也能感受社會。家庭,是讓她們快樂。」

小朋友都愛卡通片,不如投其所好,以卡通人物為題創作玩具。

(左)靖翹
星期四:合唱團、笛子
星期六:游泳
(右)影曦
星期一:東方舞
星期四:合唱團
星期五:單簧管
星期六:游泳